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生态足迹理论研究综述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生态足迹概念的提出为各界提供了一个度量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损耗程度的有力工具。论文从生态足迹指标的结构入手,探讨了当前研究生态足迹的现实意义,并总结了学术界对该指标核算及应用方面存在的一些争议,针对这些争议,提出了后续的研究方向。
作者
赵煜
胡孟娜
余彬
机构地区
兰州财经大学甘肃经济发展数量分析研究中心
兰州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出处
《发展》
2015年第7期75-76,共2页
基金
2012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2012年兰州财经大学甘肃经济发展数量分析研究中心项目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
研究展望
分类号
X2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44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988
同被引文献
68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6
参考文献
9
1
向书坚,柴士改.
生态足迹若干不足、修正与完善以及应用拓展[J]
.资源科学,2013,35(5):1051-1058.
被引量:22
2
吴文彬.
生态足迹研究文献综述[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11-15.
被引量:10
3
周国忠.
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
.浙江学刊,2010(6):167-171.
被引量:7
4
陈成忠,林振山.
生态足迹模型的争论与发展[J]
.生态学报,2008,28(12):6252-6263.
被引量:44
5
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
生态足迹方法的理论解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69-78.
被引量:223
6
秦耀辰,牛树海.
生态占用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运用与改进[J]
.资源科学,2003,25(1):1-8.
被引量:82
7
蒋依依,王仰麟,卜心国,王建华.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应用的回顾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13-23.
被引量:93
8
邓雄.
应用生态足迹方法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缺点[J]
.经济研究导刊,2009(6):110-111.
被引量:4
9
杨开忠,杨咏,陈洁.
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
.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30-636.
被引量:646
二级参考文献
244
1
张衍广,李茂玲.
基于EMD的中国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动力学预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1):13-17.
被引量:13
2
陈易.
生态基区与崇俭思想[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7(1):18-20.
被引量:6
3
彭希哲,刘宇辉.
生态足迹与区域生态适度人口——以西部12省市为例[J]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4):9-15.
被引量:44
4
匡耀求,黄宁生.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生态踩占模型及Ecological Footprint一词的翻译[J]
.热带地理,2004,24(3):298-300.
被引量:4
5
闵庆文,余卫东,成升魁.
商丘市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分析[J]
.资源科学,2004,26(5):125-131.
被引量:52
6
尹璇,倪晋仁,毛小苓.
生态足迹研究述评[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5):45-52.
被引量:58
7
熊德国,鲜学福,姜永东.
生态足迹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及改进[J]
.地理科学进展,2003,22(6):618-626.
被引量:192
8
刘孝宝,高吉喜,何萍,韩永伟.
西藏生态足迹研究[J]
.山地学报,2003,21(B12):26-30.
被引量:14
9
章锦河,张捷.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
.地理学报,2004,59(5):763-771.
被引量:302
10
刘宇辉,彭希哲.
中国历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
.生态学报,2004,24(10):2257-2262.
被引量:224
共引文献
988
1
王业宁,李雅,梁少民,张小磊.
河南省多尺度均衡与产量因子的生态足迹评估[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S02):383-390.
被引量:2
2
姜瑞,陈英杰(指导),石玉凤,艾克拜尔江·艾尼瓦尔.
装配式建筑建造阶段生态足迹计算模型[J]
.建筑节能,2019,47(12):178-182.
3
江卫华,张若冰,谭益兰.
西藏人口城镇化及其生态足迹分析[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23(1):9-16.
被引量:1
4
吕斌.
助力都市圈碳中和的城乡协同生态经济路径[J]
.人类居住,2022(3):24-27.
5
王宏.
基于生态足迹节约型社会建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江苏为例[J]
.生产力研究,2007(22):81-83.
被引量:3
6
曹敏,卞正富,沈泉飞.
土地利用持续性的生态足迹评价法[J]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1):64-67.
被引量:3
7
华红莲,肖海平,谢武生.
生态足迹分析法研究评述[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z1):74-76.
被引量:6
8
张衍广,李茂玲.
基于EMD的中国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动力学预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1):13-17.
被引量:13
9
戴晓伟.
生态足迹在小型城市的运用——以高邮市为例[J]
.考试周刊,2007(5):118-120.
10
高春,严宝文.
城市生态防洪标准的确定方法探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9):173-177.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68
1
章锦河,张捷.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
.地理学报,2004,59(5):763-771.
被引量:302
2
刘宇辉,彭希哲.
中国历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
.生态学报,2004,24(10):2257-2262.
被引量:224
3
梁勇,成升魁,闵庆文.
生态足迹方法及其在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4,28(6):821-824.
被引量:28
4
蒋莉,陈治谏,沈兴菊.
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2003年生态足迹调查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2):82-85.
被引量:22
5
杨桂华,李鹏.
旅游生态足迹: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J]
.生态学报,2005,25(6):1475-1480.
被引量:154
6
陈敏,张丽君,王如松,怀保光.
1978年~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
.资源科学,2005,27(6):132-139.
被引量:165
7
张青峰,吴发启,田冬,卫三平,李华.
陕西省2003年生态足迹计算分析[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1):35-40.
被引量:19
8
孙鹏,王青,刘建兴,顾晓薇.
沈阳市交通生态足迹的实证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3):438-440.
被引量:13
9
高鹭,张宏业.
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2):19-26.
被引量:108
10
邱灵,王娟,申玉铭.
吉林省2003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4):85-90.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2
1
陈鹏,张立峰,孙滢悦,刘家福.
国内生态足迹研究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8):358-359.
被引量:1
2
王丽萍,夏文静.
生态足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
.经济研究参考,2018(1):56-68.
被引量:15
二级引证文献
16
1
王振华,赵娜,王黎明,董文秀,丁超.
基于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的内蒙古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研究[J]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3):550-557.
2
常胜,绳志忠.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恩施州可持续发展评价[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1):104-108.
3
董洪光,高乐红,耿家营,雷思友.
安徽省生态环境承载力现状及财税调控政策取向研究[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8,10(4):1-6.
4
卢泽洋,张月莹,赵一臣.
民勤绿洲生态赤字动态分析[J]
.林业资源管理,2018(6):64-67.
被引量:1
5
范玮,张丽,李惠芳,杨鹏.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及展望[J]
.四川林业科技,2019,40(1):87-91.
被引量:5
6
刘冬建.
“区域公顷”生态足迹模型中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特征分析[J]
.知识经济,2019(10):11-11.
被引量:1
7
曹金秋,李俊莉.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日照市生态足迹测度及影响因子分析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44(6):138-142.
被引量:3
8
程丽,方江平.
能值生态足迹法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
.四川林业科技,2019,40(4):112-116.
被引量:1
9
鲁洋,沈宜菁,黄素珍,杨晓英,李小港.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休宁县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8(6):756-764.
被引量:9
10
史博,菊春燕.
基于问卷调查的新疆某地居民个人年生态足迹测算及分析[J]
.环境生态学,2020,2(5):72-78.
1
孙楠,卓成刚.
国内土地发展权理论研究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2021-22022.
被引量:3
2
李买生.
家庭农场理论研究综述[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9(3):43-45.
被引量:1
3
郭慧敏,刘宝剑.
林业经济中退耕还林还草理论研究综述[J]
.集团经济研究,2007(04S):62-62.
4
林鹭航.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理论研究综述[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3):58-60.
被引量:2
5
韩芬.
近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综述[J]
.传承,2012(4):42-43.
6
栾景艳,王淑华.
企业集团主要经济指标核算的几点认识[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4):133-133.
被引量:1
7
袁薇锦.
中国土地发展权理论研究综述[J]
.企业导报,2011(11):9-10.
8
杜伟,黄敏,黄善明.
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研究综述与改革思考[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4):55-60.
被引量:18
9
范辉.
中国农地发展权理论研究综述[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5(3):80-83.
被引量:2
10
陈喜乐,曾海燕,任婧杰.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研究综述[J]
.未来与发展,2011,32(11):12-15.
被引量:9
发展
2015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