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我性”的省察——论《春》的精神位置兼“微言大义”释读模式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新文学各个门类中,新诗的境遇可谓最为奇特多舛,在历史发生处,它最先横空出世,而当新文学即将迎来百年诞辰,小说、戏剧、散文早已脱"新"且合法性早已不是"问题"的时候,新诗却具有讽刺意味地仍要挂"新"的名头承受来自诗歌内外对其合法性的质疑,包括孙绍振、江弱水、郑敏、邓程等权威性批评家不断地对新诗"反戈一击"。
作者 杨金彪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6-97,共12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项目号:11&ZD112)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项目批准号:10JZD0010)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3

  • 1雷武玲.《当代诗歌批评之批评》,《新诗评论》,2013年6期,第80页.
  • 2杨金彪.“意志”的喟叹,古典和现代的浑融——谈穆旦晚年的《春》[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0(1):98-100. 被引量:1
  • 3吕一中.《世界诸宗教的灵魂观以及对死亡问题之探讨》,参http://www.jonahome.net/Article/article/2006-3-17/92-2htm.
  • 4李健吾.《诗论》,《文艺复兴》,1946年第4期,第1页.
  • 5李章斌.重审穆旦诗中“我”的现代性与永恒性[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3):134-148. 被引量:3
  • 6方长安,纪海龙.穆旦被经典化的话语历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3-68. 被引量:10
  • 7耿占春.《失去象征的世界-王小妮近作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大系:1949-2009》卷六,王尧,林建法,主编,张学昕,编选,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第396页.
  • 8梁秉钧.《穆旦与现代的“我”》,见杜运燮,袁可嘉,周与良,编.《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怀念诗人,翻译家穆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
  • 9梁秉钧.《穆旦与现代的"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怀念诗人、翻译家穆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4页.
  • 10魏启君.“微言大义”解诂[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24(4):102-103.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73

  • 1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J].文艺研究,1980(5):73-82. 被引量:43
  • 2Theodor W. Adorno. Essays on music[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
  • 3爱德华W萨义德.论晚期风格-反本质的音乐与文学[M].阎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 4迈克尔伍德.《论晚期风格》导论[M]//爱德华·W·萨义德.论晚期风格--反本质的音乐与文学.阎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4.
  • 5Edward W. Said, 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 [M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 173-174.
  • 6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 7爱德华W萨义德.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M].彭淮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357.
  • 8萨瓦尔多达利.蒙田随笔[M].朱子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3.
  • 9艾玛纽努尔勒维纳斯.上帝·死亡与时间[M].余中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 10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共引文献2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