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数字化烙印:试论新媒体技术对春节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新媒体时代,春节文化的仪式感和情感内核虽然还在延续,但已经被打上数字化烙印。借助于新媒体,春节文化被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新的元素,并且以一种迅速流行的方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作者
刘运来
机构地区
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
出处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28-31,共4页
Journal of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关键词
新媒体
数字化
春节文化
影响
分类号
G206.3 [文化科学—传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9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39
同被引文献
23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6
1
郭讲用.
春节仪式传播的形式、内涵与功能转变[J]
.当代传播,2014(3):15-17.
被引量:11
2
杨威.
中国日常生活世界的人情化特质及其现代转换[J]
.求是学刊,2000,27(3):29-34.
被引量:11
3
刘运来.
在行动中形成共有意义:社会化媒体对公益行动的影响[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21(3):54-58.
被引量:3
4
罗军.
新媒体拜年渐成“新宠”[J]
.创新时代,2013(2):45-47.
被引量:1
5
张旭.
集体记忆[J]
.闽南风,2012(9):40-40.
被引量:1
6
黄少华.
网络空间的族群化[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1):88-93.
被引量:18
二级参考文献
29
1
郑杭生,杨敏.
个人的当代形貌:社会化理论的世纪挑战——人的主体性的新发展与以人为本的时代源泉[J]
.河北学刊,2006,26(3):73-82.
被引量:24
2
萧放.
春节习俗与岁时通过仪式[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0-58.
被引量:26
3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
[美]詹姆斯·凯瑞著.《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5
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7、50.
6
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
克朗,迈克.2005.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8
白友涛.盘根草:城市现代化背景下的回族社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9
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0
卡斯特.21世纪的都市社会学[G]//许纪霖.帝国、都市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53.
共引文献
39
1
马里丫葭,马若驰.
智能算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场景的再构研究[J]
.民族学刊,2023,14(8):40-49.
2
李明书,阙祥才.
村民对拜年习俗的认知与及其行为研究——以河南省G村调查为例[J]
.消费导刊,2008,0(23):43-44.
3
梁斯,颜俊.
在传统阴影下迷茫的民族创新力——对儒家思想糟粕的反思与批判[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4,6(1):13-15.
4
张宇.
固守与突破——从日常生活的变迁看国人工作中的人际关系[J]
.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141-144.
被引量:1
5
许惠芬.
农村经济精英日常生活于“新农村”建设之要义[J]
.农业经济,2007(5):9-11.
被引量:3
6
胡双喜,卿秋艳.
农村人情现象解析——以湖南邵阳严塘村为个案[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6):55-60.
被引量:9
7
田维绪,高廷江.
乡村人情消费:价值、嬗变及其应对[J]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28(5):80-85.
被引量:4
8
尕藏草.
互联网场域的族际交往[J]
.青年研究,2014(3):27-35.
被引量:7
9
黄少华,徐静.
当电视遭遇网络:从东莞扫黄事件看网络时代的社会认同[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4):54-58.
被引量:3
10
姜国峰,成团英,李敏.
大学生虚拟人际互动的价值属性[J]
.保山学院学报,2014,33(4):25-29.
同被引文献
23
1
王紫茜.
内容、形态、内涵:乡村美食类短视频的传播逻辑——以“滇西小哥”为例[J]
.新媒体研究,2022,8(2):104-106.
被引量:2
2
王兴婉.
新媒介视角下乡村文化传播的场景化生产——以小红书为例[J]
.新媒体研究,2021(3):74-76.
被引量:3
3
刘亚秋.
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J]
.社会,2010,30(5):217-242.
被引量:168
4
周海燕.
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检讨与反思[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21(9):39-50.
被引量:153
5
闵心蕙.
断裂与延续——读“文化记忆”理论[J]
.中国图书评论,2015,38(10):81-87.
被引量:9
6
陈振华.
集体记忆研究的传播学取向[J]
.国际新闻界,2016,38(4):109-126.
被引量:72
7
鲁可荣,金菁.
基于文化自觉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路径分析——以月山村为例[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9(3):6-13.
被引量:25
8
朱奕亭.
论口述历史的“影像转向”[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6):158-160.
被引量:8
9
邵鹏.
记忆4.0:数字记忆与人类记忆的归宿[J]
.新闻大学,2016(5):67-72.
被引量:24
10
万恩德.
个体记忆向集体记忆的转化机制——以档案为分析对象[J]
.档案管理,2018(2):7-10.
被引量:17
引证文献
2
1
邱巍.
论口述纪录片的集体记忆建构[J]
.东南传播,2022(11):108-110.
被引量:1
2
刘燕,董小玉.
记忆重塑:媒介对春节文化的影响[J]
.新闻研究导刊,2018,9(19):157-158.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3
1
张晓恰.
互联网思维下太极拳文化IP传承和开发策略研究[J]
.科技传播,2021,13(19):149-151.
2
梁诗涵.
唤醒、强化与认同:《经典咏流传》对中国“文化记忆”的建构[J]
.视听,2021(6):37-38.
被引量:3
3
朱嘉琪.
复归的乡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乡土叙事研究[J]
.西部广播电视,2024,45(1):120-123.
1
卞嘉.
再咬“春晚”感言[J]
.咬文嚼字,2012(3):4-5.
2
文康.
新春图书市场火爆后的眺望[J]
.全国新书目,1999,0(4):4-5.
3
王东伟,王文同.
添科学色彩 增节日喜气——“福建省、市科技界”95新春周大型活动”掠影[J]
.科学与文化,1995,0(2):50-50.
4
徐鑫鑫.
新媒体视域下微信拜年红包对春节文化的影响[J]
.今传媒,2016,24(10):58-59.
被引量:1
5
随雯茜.
春节联欢晚会:依托传统文化的国家意识形态议程设置[J]
.南方论刊,2008(5):74-75.
被引量:7
6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开展2017年春节文化服务企业活动[J]
.图书馆界,2017(1).
7
刘琼.
新媒体时代的春节文化[J]
.新闻采编,2014,0(1):29-31.
8
刘帆.
构建全民参与的电视文化游戏盛宴[J]
.电视研究,2014(4):54-55.
9
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春节文化扶贫活动[J]
.图书馆界,2017(1).
10
祁林.
传播结构、电视艺术与自我认同:春晚与春节文化的现代性转型[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3):85-90.
被引量:10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