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肺癌是现今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第一的恶性肿瘤[1]。放疗是中晚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至少60%肺癌患者需要接受放疗[2]。而肺癌放疗的首要剂量限制因素便是 RP。RP 是胸部放疗常见并发症,是胸部恶性肿瘤放疗后正常肺组织受到辐射损伤而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反应。 RP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气紧和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常常因为呼吸窘迫和高热而死亡,还有一部分患者只有影像学改变而无临床症状。影响 RP 风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吸烟、KPS评分、病理类型、剂量学参数、肿瘤部位、合并其他疾病情况和化疗情况等[3.4]。但是,在充分考虑以上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对相同临床分期、肺功能相似的患者给予相同剂量和相似体积的照射,RP 的发展快慢与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的患者在放疗期间或者放疗后3月内便出现急性 RP 症状,有的则出现在放疗后1年多,呈慢性 RP 表现,有的则没有 RP发生。大量临床观察发现 RP 发病具有个体差异性,提示RP 发生还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出处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3-407,共5页
Chinese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基金
四川省科技厅(2012JY0031)
成都军区总医院院管课题(2011YG-B02,2013YG-A004)
成都军区“十二五重大项目”(B1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