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公共关系的范式竞争与“文化分析”路径的提出 被引量:4

The Paradigm Struggle in Public Relations:A Proposal for a "Cultural Analysis" Approach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公关的理论范式,呈现公关理论的两幅面孔:其一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功能逻辑,以秉持系统思维,效率导向为特点;其二为近十年来显现的"社会一文化"逻辑,以倡导人文思维,意识形态与权力分析为特点。基于文化研究与公关理论的文献整理,笔者尝试提出公关"文化分析"路径的假设:"象征性表达"可以成为公关与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接合点"。此假设下公关或可被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互动主体通过象征性符号系统生产意义的一种文化现象。本文进而提出"文化分析"路径下公关研究的可能模式。公关的文化分析路径即用文化分析的手段针对公关主体的身份建构、情感互动以及象征性表达体系,依次借助情境分析、仪式分析与修辞分析予以研究。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present two facets of public relations: One is the "functional paradigm" that has for decades been regarded as the dominant logic of PR theories; the other one is the "non-functional paradigm" that concentrates on humanities, meanings and power analysis.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symbolic expression" can bridge Cultural Studies and Public Relations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PR can be defined asa cultural phenomenon that produces and transforms meanings through symbolic systems under socio-cultural situations. The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 cultural analysis approach reflecting three most significant cultural characters of PR (namely identity construction, emotional interaction, and symbolic expression). Corresponded to the three characters, the cultural analysis approach consists of three dimensions: situational analysis, ritual analysis and rhetorical analysis.
作者 宫贺
出处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8-149,共22页 Chinese Journa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关键词 文化分析 功能 修辞 社会文化转向 象征性表达 cultural analysis, functional, rhetorical, socio-cultural turn, symbolic express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3

  • 1宫贺(2011).《公共关系的文化分析路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论文.北京.
  • 2孙吉胜(2009).《语言、意义与国际政治:伊拉克战争解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3涂光晋,宫贺.中美官方西藏主题新闻发布的政治修辞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9,31(8):32-37. 被引量:12
  • 4张(2004).《隐喻的生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5张依依.从“说服”到“管理”到“关系”——1975-2006年公共关系理论与范式演变的历史比较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7,29(12):5-10. 被引量:11
  • 6阿雷恩·鲍尔德温等(2004).《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陶东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7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43页.
  • 8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林聚任、王鹏、宋丽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43、173、177、183、189、189页.
  • 9罗伯特·伍斯诺等(1994).《文化分析》(王宜燕等译).台北:远流出版社(原著出版于1984).
  • 10马歇尔:《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6页.

二级参考文献10

  • 1萧延中.“身体”:中国政治思想建构的认知基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9(6):138-144. 被引量:15
  • 2[法]埃米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二卷.
  • 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70-73页.
  • 4[荷]托伊恩·A·梵迪克(TeunA.VanDijk).《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85页.
  • 5[荷]托伊恩·A·梵迪克(Teun A.VanDijk).《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30页.
  • 6孙吉胜.《语言、意义与国际关系--伊拉克战争解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3页.
  • 7[美]约翰·费斯克.《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许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2页.
  • 8[英]戴维·E·库珀.《隐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10页.
  • 9[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9,71页.
  • 10[美]罗宾·洛克夫.《语言的战争》,新华出版社,2001:第12页

共引文献96

同被引文献25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4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