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大学生互联网社交行为特征及心理原因分析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QQ、微信、微博和社交网站等互联网应用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便捷、实时、多元的交际方式,越发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了大学生在互联网下的社交行为特征及其心理原因,并针对这一活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大学生正确地使用互联网应用平台进行社交活动提供借鉴。
作者 肖云
出处 《青年与社会(下)》 2015年第7期32-33,共2页 Youth and Society
基金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科研课题(课题编号:13sb0069).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30

  • 1张慧清,理查德·霍尔特.远不止相互关系:中国人的互动及“关系”原则[M]//史蒂夫·莫滕林.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关世杰,胡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 2维基百科.六度分割理论[EB/OL].hap://zh.wikipedia.org/wiki/%E5%85%AD%E5%BA%A6%E5%88%86%E9%9A%94%E7%90%86%E8%AB%96.
  • 3田晨耕,李舒晨,刘世超.闲言碎语中的宏大信息流:微博客研究[EB/OL].http://www.slideshare.net/epnber/20081010.
  • 4SAN FRANCISCO.《经济学人》,Facebook中的灵长类[EB/OL].Alonzo Tang译.http://article.yeeyan.org/view/ganmao/313017from_com.
  • 5零点公司.算算你的人际圈有多少社会资本?.商界导刊,2007,(11).
  • 6五福译.从Facebook到Twitter“数字化亲密”的美丽新世界[EB/OL].http://www.epuber.com/?p=3315.
  • 7西门柳上,马国良,刘清华.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0.
  • 8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2011.8.19).(http://www.cnnic.net.crdresearch/bgxz/qsnbg/201108/t20110819-22589.html).
  • 9邓建国,强大的弱链接[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84.
  • 10[美]LeslieA.Baxter,DawnO.Braithiwaite/著.殷晓蓉等/译.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337.

共引文献5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