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析微信红包对人际传播的积极影响与消极表现
被引量: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微信从广泛运用以来大受欢迎的基础上,微信红包像一枚炸弹般地将这种粘性较强的极富聚合力的即时通讯兼社交网络平台炸出了热火的局面。热闹的背后引发了不少对于微信红包火爆的原因和影响力的探索和思考,但对微信红包在人际交往的促进作用和消极表现的探析也显得较为重要。
作者
王瑞
机构地区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东南传播》
2015年第7期77-80,共4页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关键词
微信红包
人际传播
影响
问题
分类号
C912 [经济管理]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49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43
参考文献
3
1
中国日报网.除夕夜微信红包收发10亿次[EB/O L].htt p://www.chinadaily.com.cn/hqcj/xfly/2015-02-19/content_13259914.html.
2
艾媒网.指尖上的春节——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参与“春节红包”调查报告[EB/OL].http://www.iimedia.cn/38649.html.
3
戴世富,韩晓丹.
朋友圈分享内容的定量分析[J]
.东南传播,2015(1):13-16.
被引量:9
二级参考文献
7
1
中国新闻网微信月活跃用户达4.384亿[EB/OL].http:/ifinance,chinanews,corn/it/2014/08-14/6492640.shmfl.2014-08-24.
2
聂磊,傅翠晓,程丹.
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J]
.新闻记者,2013(5):71-75.
被引量:172
3
童慧.
微信的自我呈现与人际传播[J]
.重庆社会科学,2014(1):102-110.
被引量:53
4
周婕.
“点赞”并非真实沟通[J]
.新闻战线,2014(2):73-73.
被引量:16
5
白雪竹,郭青.
微信——从即时通讯工具到平台级生态系统[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2):130-133.
被引量:33
6
王庆峰,范以锦.
微信勃兴,微博依然不可被替代——从“马航飞机失联事件”传播说开去[J]
.新闻记者,2014(4):57-60.
被引量:8
7
周保秋.
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三步曲”[J]
.传媒观察,2014(5):34-35.
被引量:2
共引文献
8
1
查彬.
圈子传播 微信时代的朋友圈[J]
.西部广播电视,2015,36(20):35-36.
被引量:1
2
朱丽丽,李灵琳.
基于能动性的数字亲密关系:社交网络空间的亲子互动[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5):95-104.
被引量:22
3
张铮,张晓涵,周奕欣.
朋友圈的炫耀性内容对个体消极情绪的影响——嫉妒与消费水平的调节作用[J]
.新闻界,2017(10):64-72.
被引量:6
4
麻芳菲,高中华.
网络积极反馈是否会促进人际公民行为?——基于认知和情感的双路径研究[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35(6):30-39.
被引量:2
5
盛宇,李红.
国内微信信息资源应用研究综述[J]
.现代情报,2018,38(7):171-177.
被引量:7
6
时方圆.
朋友圈现实——从心理角度分析朋友圈发布者对信息的过滤[J]
.新媒体研究,2017,3(11):22-24.
被引量:2
7
万华颖.
论微信红包对人际关系的影响[J]
.文化与传播,2018,7(5):17-22.
8
苏钰.
消费者线上分享动机对分享信息的驱动效应[J]
.管理观察,2020(25):55-58.
同被引文献
49
1
卜卫.
试论内容分析方法[J]
.国际新闻界,1997,19(4):56-60.
被引量:89
2
干咏昕.
礼物、礼物交换与文化──评阎云翔《礼物之流》[J]
.民俗研究,2000(1):153-157.
被引量:9
3
贾明.
文化转向:大众文化时代的来临[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1):62-68.
被引量:17
4
吴艳红,J.David Knottnerus.
日常仪式化行为:以知青为例的研究[J]
.社会,2005,25(6):167-185.
被引量:17
5
周志强.
从“娱乐”到“傻乐”——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去政治化[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4):36-43.
被引量:33
6
胡春阳,姚玉河.
移动·传播·第二现代——手机传播的形而上学解释[J]
.学术月刊,2012,44(4):28-32.
被引量:10
7
周星,张洪忠,涂俊仪,曾泓.
新媒体环境下都市影像消费生态调查[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8):8-14.
被引量:8
8
许政,陈静.
中国知识性中年人网络购物的探究性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9):84-86.
被引量:3
9
吴乔.
仪式的要素与仪式研究——以国内个案对国外人类学仪式理论的再探讨[J]
.世界民族,2013(5):20-31.
被引量:11
10
孙冰.
微信红包“走红”,引爆2014移动支付年 移动支付将消灭现金银行卡?[J]
.中国经济周刊,2014(7):62-63.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2
1
孙睿.
浅析微信红包的特征及其传播效果[J]
.新闻传播,2016(2):22-23.
被引量:4
2
李静.
浅析微信红包的特征及其对人际传播的影响[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8):340-340.
3
张放.
微信春节红包在中国人家庭关系中的运作模式研究——基于媒介人类学的分析视角[J]
.南京社会科学,2016(11):103-109.
被引量:27
4
焦洋.
浅析微信群对人际交往的影响[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7(16):275-275.
5
余庆洋.
网络时代中年人适应性的探索性研究[J]
.东南传播,2017(9):59-62.
6
陈志娟.
信息传播与人际关系建构:以微信使用为例[J]
.新闻与写作,2017(12):32-37.
被引量:5
7
刘华芹.
微信红包的社会文化意义解读——基于一个“70后”老同学微信群的考察[J]
.西部学刊,2019(3):102-107.
8
王首敬.
礼物的流动:从“下岬模式”到微信红包--基于“5W”模式的分析[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7):231-233.
9
杨扬,王子涵,刘少帆.
“红包社交”探析:游戏化、礼物经济与情感体验[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2):98-106.
被引量:3
10
刘凯欣.
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微信红包在人际交往的使用[J]
.商业故事,2015,0(25):91-9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43
1
何威,汪静.
反向春运下节庆空间生产机制研究[J]
.青年研究,2021(1):40-50.
被引量:2
2
官逸伦,项蕴华.
英国“双十一”报道(2013—2020)中的中国形象构建研究[J]
.话语研究论丛,2022(2):45-61.
3
李静.
浅析微信红包的特征及其对人际传播的影响[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8):340-340.
4
肖雯雯.
浅谈新媒体时代的“网红”现象[J]
.西部广播电视,2016,37(19):27-27.
5
周海燕.
微信红包在人际交往中的功能变异[J]
.青年记者,2017(2):87-87.
被引量:4
6
常琦.
文化符号与节日景观——“双十一”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2017,8(4):83-83.
被引量:1
7
李登峰,李蓝,张宏树.
电子红包的传播学意义解读[J]
.东南传播,2017(4):73-75.
8
李一,张恒斐.
“工具化理论”视角下的电子红包现象解析[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3):51-57.
9
陈志娟.
信息传播与人际关系建构:以微信使用为例[J]
.新闻与写作,2017(12):32-37.
被引量:5
10
杨扬.
试析微信红包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J]
.新闻研究导刊,2017,8(22):120-120.
1
钟平,甄映晖.
晚报版式设计应具有时代美感[J]
.中国地市报人,2005(10):11-12.
2
张宁.
新媒体事件的受众参与分析[J]
.新闻爱好者,2011(7):8-9.
被引量:11
3
赵海亮.
浅析新闻娱乐化现象[J]
.新闻研究导刊,2017,8(2):269-269.
4
刘东斌.
论档案行政管理的对象[J]
.档案管理,2011(4):15-17.
被引量:4
5
赵天宇.
浅谈游走在道德边缘的新闻职业[J]
.山西青年,2016,0(19):116-116.
6
徐小敏.
学术期刊微信阅读平台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2016(2):65-66.
被引量:7
7
蔡小伟.
互联网传播需要思想力[J]
.中国报业,2015,0(15):27-29.
8
林凌.
新媒体对灾难报道的舆论引导[J]
.西部广播电视,2014,35(17):57-57.
9
赵文亮,彭训厚.
我国学术界关于1940年法国败降原因研究综述[J]
.法国研究,2006(3):49-57.
被引量:1
10
葛景栋.
建立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沟通方式——新媒体的营销战略[J]
.新闻前哨,2009(5):14-15.
被引量:3
东南传播
2015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