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7-8世纪的十六罗汉信仰 以玄奘所译《法住记》为线索(下)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三《法住记》的内容与佛教的现实命运 确切地说,在佛教史上,未必完全因为某一经典的出现才导致了信仰的开端,不过经典的流通的确可以推动信仰的盛行。 适如前论,佛经述及的阿罗汉数量广大,其神通境界及其在教团中的身份也大有等差,这不仅让印度初期佛教为此要抽绎出不同的群组,以担纲互异的角色,输入中土的汉传佛教更是为此进行了历久的筛选:从起先作为一般名相的罗汉观念的输入,到群体不具名罗汉崇拜,再到附庸于释迦信仰的佛弟子团体的崇拜(例如十大弟子崇拜),再到单尊具名罗汉崇拜(例如宾头卢崇拜),再到多尊具名罗汉崇拜(例如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崇拜),最后到具有象征意义的五百罗汉崇拜。这种大体上沿着由模糊到明晰、由个别到众多的次序渐进的过程,其实是受罗汉信仰的不断世俗化、功利化支配的。而这种功利化倾向,既由佛教的“供养”、“果报”观念所引导,也部分地须由汉地的僧伽和经师[Suttantika]们负责。他们为了弘法(或者说为了佛教的社会地位),至少过分强调了“果报”观念的功利作用,在客观上造成罗汉信仰堕落成了一种简单的宗教工具。
作者 王霖
出处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6-26,共11页 Journal of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共引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