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双重情境学习模式(DSLM)案例介绍及评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双重情境的定义及其理论基础,并且介绍了双重情境学习模式(DSLM)其案例,DSLM的教学模式强调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针对学生的前概念设计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真实情境事件以及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真实情境事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迁移。
作者
宗晓玮
吴伟
机构地区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出处
《物理教学探讨(中学教学教研版)》
2015年第8期25-27,共3页
Journal of Physics Teaching
基金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我国探究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2013/01/082)阶段成果之一
关键词
真实情境
主体情境
DSLM
分类号
G633.7 [文化科学—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21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郑太年.
知识与其双重情境化——关于教学革新的思考[J]
.全球教育展望,2004,33(12):6-10.
被引量:22
2
J.S.Brown,A.Collins, P.Duguid.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learningl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9,18 ( 1 ) : 32-42.
3
R.J. Sternberg,P.A. Frensch,Mechanisms of transfer .In D.K.Detterman & P,.J.Sternberg (Eds.),Transfer on trial:Intelli- gence,cognition,and instmction[M].Norwood, NJ:Ablex pub- lishing.
4
H.C.She.Facilitating changes in ninth grade students' un- derstanding of dissolution anddiffusion through DSLM in- stmction[l].Science Education, 2004,34(4) : 503.
二级参考文献
17
1
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
2
尼夫著 樊春良译.知识经济[M].珠海出版社,1998..
3
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波普尔著 舒炜光译.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5
Stein M.K. Smith.M.S. Henningsen M.A. Silver.实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案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
维果茨基著 余震求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著[M]第五、六章[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
乔纳森兰德等主编 郑太年任友群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55页.
8
Brown, J. S. , Collins, A. , & Duguid, P.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eulture of learning [J]Educational Researeher. 1989. Vol. 18. No. 1.
9
Lewy, A.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 M ]. Pergamon Press. 1991. PP. 230-233.
10
Alvermann, D. E. & Hruby, G. G. In:Brophy, J. Subject- specific instructional: methods and activities [ M]. Elsevier Science Ltd. 2001.
共引文献
21
1
董杰.
认知、认同与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三个维度及其推进路径[J]
.桂海论丛,2012,28(5):47-51.
被引量:2
2
张洁,罗尧成.
建构主义的知识特性及其对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2005(12):44-46.
被引量:9
3
沈嘉祺.
情境与道德教育[J]
.全球教育展望,2006,35(6):28-32.
被引量:14
4
黄强军.
国外语文课程中的语言知识内容[J]
.语文学习,2007(11):29-34.
5
罗尧成,谢安邦.
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三个理论基础[J]
.教育研究,2008,29(4):30-35.
被引量:24
6
游海疆.
学校道德教育的突围:从道德旁观者到道德参与者[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1(1):10-12.
被引量:2
7
张学凯.
内蒙古地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现状调查[J]
.阴山学刊,2010,23(5):103-108.
8
胡根林.
文学知识呈现的三重关联[J]
.课程.教材.教法,2012,32(8):57-62.
9
陈勇.
默会维度:语文知识特性的认识新视角[J]
.贺州学院学报,2012,28(4):86-89.
被引量:1
10
董杰.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哲学意蕴探析[J]
.理论导刊,2013(2):60-62.
被引量:5
1
李江.
让英语融入学生生活[J]
.四川教育,2003(2):75-75.
2
陈进.
新课程教学评课关注点的探索[J]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7(9):7-7.
3
胡根林.
文学知识呈现的三重关联[J]
.课程.教材.教法,2012,32(8):57-62.
4
伍玉魁.
信息技术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教学模式探索[J]
.信息技术教育,2002(12):44-45.
5
由凤丹.
“境、径、浸”打造高中历史张力课堂——以《重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的教学为例[J]
.中学教学参考,2016(16):93-94.
6
王延彩.
浅谈如何上好数学复习课[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11X):48-48.
7
杨路珍.
浅议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如何激趣[J]
.散文百家(下旬刊),2014,0(7):166-166.
8
《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8期)胡根林《文学知识呈现的三重关联》[J]
.语文学习,2012(10):79-79.
9
崔国锐.
高中政治课堂的主体情境设置[J]
.考试周刊,2012(42):132-133.
10
杨帆.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知识与其双重情境化[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9(7):38-39.
物理教学探讨(中学教学教研版)
2015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