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中央银行的核心角色: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分析——兼谈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律定位
被引量:
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现代中央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机构,在一国经济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对于大多数拥有中央银行的国家(包括我国)来说,可能并未经历中央银行制度变迁的历史全过程,中央银行的建立大多是对制度进行模仿和移植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这只是一个制度形式的学习过程。
作者
常健
机构地区
华中师范大学法律系
中国政法大学
出处
《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10年第1期24-39,共16页
Anhui University Law Review
关键词
中央银行
核心角色
最后贷款人
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法
法律定位
货币政策
发行银行
国家主权
发
分类号
D922.28 [政治法律—经济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8
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124
同被引文献
62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18
1
胡滨,尹振涛.
英国的金融监管改革[J]
.中国金融,2009(17):23-25.
被引量:29
2
李亚培,鄢斗.
近期英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动向、特征及其启示[J]
.改革与开放,2008(10):25-26.
被引量:4
3
徐诺金.
美国次贷危机处置中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作用[J]
.中国金融,2008(11):69-70.
被引量:7
4
朱恩涛,朱瑾.
美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的历史及其启示[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8,5(1):45-50.
被引量:10
5
黎四奇,宋孝悌.
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法律制度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借鉴[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138-144.
被引量:9
6
周厉.
从最后贷款人角度再析央行与银监会的监管合作机制[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1):19-22.
被引量:5
7
周厉.
完善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法律思考[J]
.中国金融,2006(16):55-56.
被引量:9
8
徐宝林,郭建伟.
美国最后贷款人:经验与启示[J]
.银行家,2006(4):102-104.
被引量:7
9
汤凌霄.
我国经济转型期隐性最后贷款人问题研究[J]
.金融研究,2005(12):16-24.
被引量:25
10
周仲飞.
最后贷款人制度的比较法研究[J]
.法学家,2005(3):154-160.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98
1
金国雄.
最后贷款人制度及中央银行救助原则的选择[J]
.财经科学,2002(S2):18-20.
被引量:4
2
王自力.
最后贷款人决非最后埋单人——王自力博士谈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J]
.南方金融,2004(10):10-12.
被引量:6
3
林平.
完善我国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思考[J]
.南方金融,2004(10):13-17.
被引量:13
4
王硕平,陈志刚.
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改革问题探讨[J]
.南方金融,2004(10):18-21.
被引量:6
5
周仲飞.
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法律保障机制[J]
.政治与法律,2005(1):30-36.
被引量:21
6
彭兴韵.
全球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J]
.国际经济评论,2005(3):51-56.
被引量:23
7
汤凌霄.
最后贷款人理论评析[J]
.经济学动态,2005(6):87-92.
被引量:5
8
李扬,彭兴韵.
存款准备金与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货币政策效应[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26(3):11-17.
被引量:22
9
于宁.
细解央行再贷款[J]
.财经,2005,0(15):67-68.
被引量:28
10
王燕.
从私人股份银行到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三百周年回顾[J]
.上海金融,1995(10):30-31.
被引量:2
共引文献
124
1
史佳欣.
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若干法律思考[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S2):157-160.
被引量:2
2
李卉.
英国北岩银行危机及其对中国银行监管法的启示[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2):95-98.
被引量:8
3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调查统计处课题组.
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
.金融发展评论,2012(9):88-119.
被引量:23
4
廖凡,张怡.
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最新发展及其启示[J]
.金融监管研究,2012(2):88-102.
被引量:42
5
黄海烽,窦春燕,林君.
中美存款准备金制度政策效应比较研究[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S2):7-10.
被引量:3
6
梁颖琳.
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对我们的启示[J]
.中国城市经济,2012(2):75-76.
7
左佳.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思考[J]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43-45.
被引量:2
8
范建军.
现代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演进——一个制度历史变迁过程的个案研究[J]
.经济评论,2004(6):86-95.
被引量:7
9
黄霞.
论我国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支柱和环境[J]
.南方金融,2005(6):29-30.
被引量:2
10
邵跃,孙莉.
略论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J]
.黑河学刊,2005(3):44-47.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62
1
王庆和.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法律地位思考[J]
.法商研究,1998,16(3):77-80.
被引量:2
2
徐涤宇.
我国中央银行法律地位问题之探讨[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4,16(5):69-74.
被引量:1
3
韦艳华,张世英,郭焱.
金融市场相关程度与相关模式的研究[J]
.系统工程学报,2004,19(4):355-362.
被引量:83
4
周仲飞.
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法律保障机制[J]
.政治与法律,2005(1):30-36.
被引量:21
5
王自力.
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关系论[J]
.金融研究,2005(5):1-11.
被引量:44
6
张炜.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述评[J]
.中国城市金融,2006(7):31-32.
被引量:1
7
鲁篱.
论最高法院在宏观调控中的角色定位[J]
.现代法学,2006,28(6):107-113.
被引量:26
8
谷秀娟,张自广.
VaR:全面风险的度量与管理工具[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6):66-69.
被引量:2
9
史道济,阮明恕,王毓娥.
多元极值分布随机向量的抽样方法[J]
.应用概率统计,1997,13(1):75-80.
被引量:28
10
李红坤.
资本约束、激励相容与银行业监管[J]
.金融论坛,2007,12(5):19-25.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6
1
刘晓婧,杜文意.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
.全国商情,2012(2):29-31.
2
何青青.
浅议国际最后贷款人法律制度[J]
.经济研究导刊,2015(7):325-326.
3
金寿贤.
商业银行监管模式与完善措施研究[J]
.黑龙江科学,2019,10(7):112-113.
被引量:1
4
孙玮.
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法律制度的完善[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6,0(14):89-90.
被引量:2
5
林东.
论中央银行的宪法地位:制度反思与规范建构[J]
.河北法学,2019,37(12):78-88.
被引量:1
6
赵丽凝.
中国式金融监管的未来发展趋势[J]
.中外企业家,2017(6X):1-2.
二级引证文献
4
1
黄焕.
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法律制度的完善[J]
.现代商业,2017(23):190-191.
被引量:1
2
刘书敏.
郑州市银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现代商业,2022(21):99-101.
3
李雪健,叶强.
论区块链技术下ICO行为及代币的刑法规制[J]
.海峡法学,2023,25(3):90-100.
4
李革命.
我国企业金融风险预判机制与防范架构体系的建立[J]
.商场现代化,2019(3):107-108.
1
孙虹.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凝聚强大精神力量[J]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3):61-62.
2
郭雳.
信用、金融与金融法[J]
.金融法苑,2003(2):7-11.
被引量:2
3
陈睿.
关注电子政府中的“人”[J]
.软件工程师,2004(1):83-84.
4
唐世平,周小兵.
东盟—中国—日本的合作及东亚的未来[J]
.国际经济评论,2001(6):19-24.
被引量:13
5
张国清.
懒政怠政的原因及治理措施[J]
.学习月刊,2015(19):23-25.
被引量:2
6
滕修福.
乡镇人大没有常设机关[J]
.法治与社会,2014,0(10):26-26.
7
蔡如鹏.
解密中组部[J]
.党政论坛,2014(22):18-19.
8
刘隆亨,张玲.
关于外国中央银行的法律制度[J]
.国外法学,1984(5):17-20.
9
柴野.
默克尔与萨科齐唱“双簧”[J]
.党建文汇(上半月),2012(2):47-47.
10
姚艺.
东盟与东亚区域一体化[J]
.法制与社会,2008(19).
被引量:2
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10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