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借助于牛顿的方法,亚当·斯密将道德哲学转变为"关于社会的科学"。其道德哲学围绕以下两大主题展开:德性之本质及嘉许原则。前者即为"合宜",是对德性自身的描述;后者则是"同情",致力于探讨认知德性的方式——人类何以能够并且如何嘉许富有德性之行为。此二者均展示出"社会"的逻辑与精神。"合宜"预设了社会的内在法则与秩序的要求,"同情"则是对个人自然社会性的理论表达。在"同情"的心理机制中,旁观者可以是包括行为人在内的任何个人。"行为者"与"旁观者"的理论构想实际上代表了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二者的互动也是对社会行为的理论抽象。因此,有些学者将社会学的源头上溯至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认为"十八世纪的思想丢失了上帝,却发现了社会"。
出处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0-136,共7页
Academic Exchange
基金
教育部基本科研业务费课题"国家治理视域中的古典政治经济学"(YWF-15-JCYSK-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