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1930-40年代中国学界的甲午战争史研究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1930-40年代,主要是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时逢甲午战争的40、50周年。在国难当头和抗日御侮的情势之下,中国学界掀起了甲午战争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并取得了空前且丰富的成果。在抗战爆发前六年间,当是一个硕果辈出的阶段,尤以王芸生、王信忠关于甲午战争外交史,张荫麟关于甲午海战史,千家驹关于甲午战争与中国财政的论著为代表;八年抗战期间,则以总结与反思的成果为主;战后除了继续有所反思之外,则深入到中国内政的研究,并以刘适的论著为代表。关于甲午战前史,无论是在外交史背景上的考察,还是关于朝鲜问题的专门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史观的见解,均具有创新和奠基性的学术意义。关于甲午战争史,对于外交史的继续探讨以及甲午海战史和中国内政史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且影响及于后世;围绕着李鸿章的评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展现的与国民党主流意识形态迥异的政治立场和学术见解,对于1949年后的大陆学界自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于甲午战败主要是出于中国方面的政治、军事等方面原因的探究以及关于历史教训之总结与反思,则表明了中国学界在半个世纪之后的理性思考与进步。中国学人们在此期间于甲午战争史研究上所展现的时代情怀、使命意识和学术责任,其本身就构成了中国文人学术抗战史的重要内涵,亦成为后世和当今学界之光荣传统。
出处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1-122,共12页 Republican Archiv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9

  • 1汪中.《光绪甲午中日战役之回忆》,《国讯》1937年第172期.
  • 2郭寿生.《九二三与甲午之战》,《海军整建月刊》1940年第7、8期.
  • 3刘大年.《王芸生和他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读后记》,刘大年著《赤门谈史录》,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3页.
  • 4郭寿生.《论甲午中日之海战》,《新海军》1936年创刊号.
  • 5臧运祜.《王芸生对于"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及其他-以(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为中心》,王建朗、栾景河主编《近代中国:政治与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87-710页.
  • 6舜生.《甲午战争以前中日交涉的经过》,《国论》1936年第2卷第4期.
  • 7王信忠.《征韩论与甲午战争》,《清华周刊》1933年第39卷第8期,第884页.
  • 8杰.《甲午之战中国失败的原因》,《中美周刊》1940年第1卷第29期.
  • 9千家驹.《中国财政史上的一页重要教训-甲午战争与中国财政》,《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7年第4卷第2期.
  • 10登璈.《甲午战争及其所予今日东北事件之教训》,《新亚细亚》1933年第6卷第4期.

二级参考文献64

共引文献36

同被引文献2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