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悬念”,为学生创设“心求通而未得”、“口语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增强记忆力,丰富想象,集中注意力,发展思维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当设置“悬念”。
出处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5年第25期57-57,共1页
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Electronic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