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杨振声的文学教育与文学的代际传承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杨振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型教授,除了作家和教授身份之外,还曾掌控着大学教育资源,因之其对文学教育和文学生产的作用就更加特殊。正是依托杨振声在民国教育体制中的行政资源,一些没有得到广泛社会认同的青年作家得以进入大学,既在大学体制内进行着自己的文学创作,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传承责任。这不仅改变了作家的文学创作赖以展开的社会生态,而且也改变了大学内部的文学教育和文学传承的文化生态,由此使得大学的文学教育和文学传承获得了有机的对接。
作者 李宗刚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8-45,共8页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文学"(项目编号:10BZW104)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1

  • 1李宗刚.《国文月刊》(1940-1949)目录辑校[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8(4):47-66. 被引量:4
  • 2梁实秋.《谈闻一多》,《梁实秋怀人丛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69页.
  • 3梁实秋:《忆杨今甫》,《梁实秋怀人丛录》,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213页.
  • 4孙昌熙.《把中国新文学抬上大学讲坛的人一追忆在抗日战争期间接受恩师杨振声(今甫)教授教诲的日子》,《泰安师专学报》1989年第2期.
  • 5李辉.《汪曾祺听沈从文上课》,《中华读书报》2004年4月14日.
  • 6林世宁、马海洋.《吴宏聪:学统薪传,余泽流芳》,《羊城晚报》2011年8月20日.
  • 7林世宁、马海洋.《吴宏聪:学统薪传,余泽流芳》,《羊城晚报》2011年8月20日.
  • 8诸有琼.《忆杨振声老师》,《北京大学校友通讯》1984年第2期.
  • 9施蛰存.《漬云浦雨话从文》,载《沙上的脚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 10王景山.《师恩难忘难忘恩师》,载李广田.《李广田全集》第6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52页.

二级参考文献18

  • 1郁达夫.《我承认是“失败”了》.《晨报副镌》1924年12月26日.
  • 2鲁迅.《文化偏至论》[A]..(《鲁迅全集》第一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 3鲁迅.《摩罗诗力说》[A]..《鲁迅全集》1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69页.
  • 4郁达夫.《写完了<茑萝集>的最后一篇》,摘自《郁达夫文集》(第7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155页.
  • 5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载《创造周报》1923年6月10日.
  • 6周作人.《地方与文艺》,《谈龙集》,北新书局1927年版.
  • 7废名.《新诗十二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 8叶圣陶.《略谈雁冰兄的文学工作》,《叶圣陶散文》,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96页.
  • 9周扬.《新的现实与文学上的新的任务》,洛蚀文编.《抗战文艺论集》,上海文缘出版社,1939年,第18-19页.
  • 10沈从文.《论“海派”》,《沈从文全集》第1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4页.

共引文献15

同被引文献34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