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论协商民主主体的信息支撑问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协商民主与选票民主是我国的两种主要民主形式。尽管我国的协商民主制度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依然有众多不足,如不完善的协商民主建设、主体地位不平等、主体间的信息不平等等。再者,我国的协商民主主体范围广泛,这势必造成协商民主主体间的信息不平等,如何为协商民主主体提供信息支撑是公共管理者亟须解决的问题。
作者
李永忠
王珠龙
机构地区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出处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第3期24-26,共3页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关键词
协商民主
主体
信息不对称
对策
分类号
D082 [政治法律—政治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33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庄聪生.
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10(4):5-9.
被引量:25
2
李国棠.
浅议协商民主——基于与选举民主比较的视野[J]
.经营管理者,2009(11X):13-13.
被引量:1
3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尧舜时代已实行协商民主[ED/OL].http://news.sohu.com/20121012/n354710547.shtml.
4
李磊,刘鹏.
对我国公共政策领域信息不对称的思考[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6):58-59.
被引量:6
5
刘冀瑗.
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基本途径[J]
.长白学刊,2008(3):113-118.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王道坤.
协商民主在中国的适用性条件及其前景[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4):39-45.
被引量:53
2
燕继荣.
协商民主的价值和意义[J]
.科学社会主义,2006(6):28-31.
被引量:117
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6-03-14(3).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3.
5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6
肯尼思·阿罗.信息经济学,1989.
7
倪星,何晟.
公共选择理论的政治学含义[J]
.探索,1997(4):49-53.
被引量:9
8
徐霞.
突发疫情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影响——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J]
.价值工程,2010,29(14):230-231.
被引量:2
9
刘志鹏.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治理[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3):52-56.
被引量:23
10
景跃进.
行政民主:意义与局限——温岭“民主恳谈会”的启示[J]
.浙江社会科学,2003(1):25-28.
被引量:57
共引文献
33
1
徐映奇.
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发展现状[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5):11-14.
被引量:10
2
田改伟.
试论以党内民主建设带动人民民主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式[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10):2-7.
被引量:9
3
杨光斌,尹冬华.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理论基础[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22(6):93-99.
被引量:22
4
杨光斌.
公民参与和当下中国的治道变革[J]
.社会科学研究,2009(1):18-30.
被引量:83
5
刘冀瑗.
中国政治协商的发展探析[J]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38-42.
被引量:3
6
童庆平.
近年来我国协商民主研究若干观点辨析[J]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46-51.
被引量:3
7
郑家喜,杜长乐.
财政支农项目评审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治理[J]
.宏观经济研究,2009(5):32-38.
被引量:5
8
赵春丽.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特征分析[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11(4):27-31.
被引量:11
9
刘海涛,冯后礼.
关于国内协商民主研究的文献综述[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5(4):129-133.
10
徐霞.
突发疫情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影响——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J]
.价值工程,2010,29(14):230-231.
被引量:2
1
于喜繁.
我们在何种意义上言说民主的权威性和至上性[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0(1):33-37.
2
晁秀棠.
论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及其特征[J]
.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8,10(4):6-10.
3
杨海蛟.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贡献[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4(3):3-7.
被引量:2
4
张洪海.
专题二 政治生活[J]
.广东教育(高中版),2007(7):17-23.
5
李运功.
参与意识与政治民主[J]
.学习与实践,1989(4):16-19.
6
张秀兰.
凝聚民心的桥梁[J]
.中国政协,2005(9):50-50.
7
邸乘光.
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学构想[J]
.文史哲,1994(3):22-28.
8
廉冬.
试论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J]
.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0,18(2):11-12.
被引量:1
9
什么才是适用于中国的民主形式[J]
.上海人大月刊,2007(10):28-28.
10
伍柳氏.
民主主体引论——人与民主化的终极关系及其启示[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94-100.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