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微时代”的文艺生产与审美接受 被引量:4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微时代"的独特文化表征不仅指向社会政治生态、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等的"微"转型,亦体现于个体认知方式与价值观念的重塑,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与接受过程的全面革新。数字媒介技术主导的"微时代",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言说正演化为一种普遍的现实景观,"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现实合法性也愈加凸显。但媒介技术悖论和草根创作群体的自身缺陷,致使当下多元化的文艺生态存在着"娱乐至死"和"金钱至上"等不良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接受的肤浅化、盲从性与非理性等问题。"审美的人"只有保持足够的主体性与人文理性,处理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方能在充分享受先进技术成果的同时,做到自由地创作和无功利地审美,真正实现审美化与诗意化的艺术人生。
作者 李雷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8-143,共6页 Social Science Journal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 1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许绮玲、林志明译//瓦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许绮玲、林志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057—114页.
  • 2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 3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497页.
  • 4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页.
  • 5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5.

共引文献24

同被引文献12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