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繁花》的情感结构与悲剧意味 被引量:8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如何从整体上评论《繁花》,就像评价上海人一样,注定是难的,或者根本就是徒劳。按照特里·伊格尔顿的观点,文学批评家的根本任务是参与并促进大众的文化解放。文艺批评不仅参与了文艺作品的“意义”的阐释和生产,也积极推动了“意义”传播,以特有的方式参与了历史主体的改造,使得作家和作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彰显,从而实现审美对于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如果伊格尔顿的话确实反映了普罗大众(自然包括了喜欢《繁花》的数以万计的读者)沉默的希望的话,具体到《繁花》该如何开展批评实践呢?
作者 张永禄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5-143,共9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基金 上海交通大学创新项目"小说类型学:理论与实践"(13QN06)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形成及其发展研究"(14AZW004)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 1金宇澄,朱小如.《我想做一个位置很低的说书人》,载《文学报》2012年11月9日.
  • 2余秋雨:《上海人》,《余秋雨散文》,第17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 3上海地方志办公室:《“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乡运动》http://www.shL0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6268/node66277/node66329/node66390/usembjec“ai62337.ht—ml.

同被引文献43

引证文献8

二级引证文献2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