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汉代赋论的文学实践与时代转换——以赋心、赋神、赋情为中心 被引量: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以后世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前代之文,中国古代的学术与文学,皆有"史"之演变轨迹。先秦两汉赋论,就体现出"时迁代变"的发展过程:先秦"诗言志"传统,在赋体现为"赋志"说;按照《西京杂记》、罗根泽之说,西汉相继出现了"赋心"、"赋神"说;据刘勰之言,东汉末年又出现了"赋情"理论的萌芽。这些说法,虽然属于后世对前代辞赋的理论总结,但也符合中国文学的批评传统和古代文学的理论进程。汉赋撰写理论的变化与汉代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使得"赋心"、"赋神"、"赋情"在汉赋中的比重有一定差异。就汉赋撰作的内部机制而言,从"赋心"到"赋神"、"赋情",体现了后人对汉赋撰作指导理论的演进理解,具有"时代转换"的理论意义。
作者 孙少华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9-147,共9页 Literary Review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2

  • 1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0页,第20页.
  • 2缪钺.《论汉赋》,《缪钺全集》(第7、8合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页.
  • 3孙少华.桓谭论赋与汉赋的“讽谏”传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4(3):39-47. 被引量:5
  • 4张溥.《司马文园集题辞》,殷孟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页.
  • 5刘熙载:《艺概·赋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 6孙少华.《先秦两汉诸子赋论的时代性转换》(待刊稿).
  • 7司马迁.《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第9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73页.
  • 8《文心雕龙校注》,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3页.
  • 9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简夷之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37页.
  • 1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二级参考文献19

  • 1钱锺书.管锥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09-110.
  • 2朱谦之.新辑本桓谭新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52.
  • 3张震泽.扬雄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74.
  • 4缪钺.周代之"雅言"[A]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25.
  • 5周祖谟.方言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391-92.
  • 6缪钺.周代之"雅言"[M].
  • 7范文澜.文心雕龙注·辨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858.
  • 8朱谦之.新辑本桓谭新论[M].
  • 9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神思[M].
  • 10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序志[M].

共引文献110

同被引文献30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