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淮北地区农场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分析了淮北地区农场气候、土壤、水分等客观条件,系统研究了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关键技术,包括培肥地力、施足底肥、适期适量播种、科学运筹肥水、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以期为该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
童敏
朱有才
机构地区
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17期45-46,共2页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小麦
超高产
播种
肥水
淮北地区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2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279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1
于振文,田奇卓,潘庆民,岳寿松,王东,段藏禄,段玲玲,王志军,牛运生.
黄淮麦区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J]
.作物学报,2002,28(5):577-585.
被引量:220
2
石静姝.
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J]
.种业导刊,2012(1):18-19.
被引量:11
3
张娟,武同华,王西芝,白洪立,王立功,李洪梅.
兖州市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2011,43(6):52-54.
被引量:13
4
张可飞,侯秀涛,王欢,李乃泉.
高肥水地块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J]
.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2):4-5.
被引量:8
5
杜世州,曹承富,张耀兰,赵竹,乔玉强,刘永华,张四华.
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适宜追氮时期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2010,30(2):337-341.
被引量:10
6
许轲,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桂玉清,邵世志,王志和,李春喜.
冬小麦不同生长类型群体超高产的中期栽培调控[J]
.作物学报,2002,28(6):760-766.
被引量:8
7
王西芝,白洪立,孟淑华,李红梅,王立功.
超高产小麦新品种济麦22号及超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2007(4):60-62.
被引量:7
8
田文仲,张园,余四平,段国辉,温红霞,高海涛,吴少辉.
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耕作与栽培,2014,34(6):29-31.
被引量:7
9
曹承富,肖扬书,武际,曹军,高峰,李学章,牛泉清,杨剑波.
沿淮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大面积超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J]
.农学学报,2014,4(9):13-18.
被引量:6
10
冯尚宗,徐丹,赵桂涛.
临沂市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2):151-153.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82
1
郭天财,朱云集,王晨阳,崔金梅,康国章.
河南省小麦超高产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6(4):46-50.
被引量:42
2
刘殿英,石立岩,董庆裕.
不同时期追施肥水对冬小麦根系、根系活性和植株性状的影响[J]
.作物学报,1993,19(2):149-156.
被引量:46
3
刘正学,刘飞,李宝强,王靖,朱新亮,王桂香.
高肥地小麦再高产综合农艺措施初探[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6):185-187.
被引量:8
4
于振文,岳寿松,沈成国,余松烈,D.B.Egli,D.V.VanSanford.
不同密度对冬小麦开花后叶片衰老和粒重的影响[J]
.作物学报,1995,21(4):412-418.
被引量:111
5
岳寿松,于振文,余松烈.
小麦旗叶与根系衰老的研究[J]
.作物学报,1996,22(1):55-58.
被引量:71
6
吴国梁,崔秀珍.
不同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强筋小麦产量和粗蛋白的影响[J]
.辽宁农业科学,2005(6):1-4.
被引量:8
7
张胜爱,马吉利,崔爱珍,郝秀钗,郭程瑾.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状况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10-113.
被引量:44
8
单玉珊.
小麦超高产研究浅见[J]
.麦类作物学报,2006,26(1):138-140.
被引量:23
9
朱统泉,袁永刚,曹建成,赵立尚,蔡春荣,李栋业.
不同施氮方式对强筋小麦群体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6,26(1):150-152.
被引量:56
10
于振文,张炜,岳寿松,沈成国,余松烈.
钾营养对冬小麦光合作用和衰老的影响[J]
.作物学报,1996,22(3):305-312.
被引量:76
共引文献
279
1
王妍,徐俊,游蕊,朱敏,朱新开,郭文善.
稻茬小麦不同光效型群体的光合物质生产积累及转运差异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20(17):7-15.
被引量:2
2
冯伟,李晓,邱记东,王晨阳,郭天财.
种植行距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籽粒糖代谢及灌浆特性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10,30(5):875-880.
被引量:4
3
刘增进,李宝萍,李远华,崔远来.
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与最优灌溉制度的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4,20(4):58-63.
被引量:154
4
朱凤荣,邱宗波.
种植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衰老和产量构成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04,33(8):18-21.
被引量:9
5
李世清,王瑞军,张兴昌,伍维模,邵明安.
小麦氮素营养与籽粒灌浆期氮素转移的研究进展[J]
.水土保持学报,2004,18(3):106-111.
被引量:66
6
陈力平,王正银,黄云,郝志军.
土壤性状和营养物质对小麦品质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4,24(4):143-146.
被引量:18
7
江敏,易杰忠.
WCSODS模型在徐州地区冬小麦种植常年决策中的应用[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4):54-58.
被引量:6
8
张建奎,宗学凤,李帮秀,易靖,余国东,石有明.
杂交小麦基本苗与产量结构关系的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1):25-28.
被引量:8
9
隋娜,李萌,田纪春,孟庆伟,赵世杰.
超高产小麦品种(系)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研究[J]
.作物学报,2005,31(6):808-814.
被引量:79
10
赵俊晔,于振文.
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代谢及其与品质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J]
.麦类作物学报,2005,25(3):106-111.
被引量:23
1
邵长红.
玉米种植与气象的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3):225-225.
被引量:6
2
王芹.
气候条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2012(22):242-242.
被引量:6
3
陈立勇.
抗条新品种扬粳4038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8(15):230-230.
4
康聪丽,成红梅.
蠡玉35的示范结果及配套栽培技术[J]
.现代农村科技,2009(23):9-9.
被引量:1
5
熊水平,刘国桃,邓荣俄,闵师强.
超级稻新两优6号超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8(7):141-141.
被引量:5
6
成英,陈霞.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高产栽培技术[J]
.垦殖与稻作,2005(5):31-31.
7
李瑞萍,陈庆来,唐发民,李武强.
科学运筹肥水是棉花高产优质的关键[J]
.河南农业,2002(9):33-34.
8
秦艳琴.
提高夏玉米产量的技术措施[J]
.中国种业,2010(8):84-85.
被引量:2
9
薛林,胡加如,印志同,黄小兰,陈国清,陆虎华,石明亮.
苏玉糯8号的选育与优质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06,34(1):45-46.
被引量:2
10
刘耀霖,谢菊华,李长亮,黄志兵.
“扬粳4038”机插稻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J]
.上海农业科技,2011(2):41-41.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 第1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