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战时广西在高校内迁中“翘板”作用的成因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抗战时期的广西,被视为高校内迁西南大后方的"翘板"及中转、补给的重要基地。广西这种战略地位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存在着历史的必然。国内与广西战争形势的变化,是广西"翘板"作用形成的根本原因;广西地理位置与交通建设布局特点,为广西"翘板"作用的发挥奠定了基础;国民政府与广西省政府的政策导向差异,进一步推动了广西"翘板"作用的形成。由此展开分析,可形成对战时广西的地位、作用及贡献的客观认识。
作者
韦升鸿
唐凌
机构地区
广西师范大学
出处
《桂海论丛》
2015年第4期21-27,共7页
Guihai Tribune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广西
高校内迁
成因
地位与作用
分类号
K265.9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19
共引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9
1
广西省政府统计处编印.《广西年鉴》(第三回,下),1948年,第1357-1359页.
2
黄志勋,修,龙泰任,纂.《融县志》(卷一),成文出版社,1936年,第186-187页.
3
魏任重,修,姜玉笙,纂.《三江县志》(卷一),成文出版社,1946年,第494页.
4
李任仁.《回忆广西建设研究会》,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发行,1963年,第78页.
5
《电饬选送史地教师入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第二部就学》,教导字第4930号代电,《广西省政府公报》,第1107期,1941:5-6.
6
《自费肄业中等学校学生贷学金章程》,引自《广西省政府公报》,1940年,第965期,第9-10页.
7
李絮非.《浙大西迁纪实》,1939年,第2页.
8
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C]//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9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54-55.
9
李法天,李奇谟.抗战期间同济大学内迁回忆片段[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71-77.
10
吴醒夫.华中大学迁滇梗概[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99-100.
二级参考文献
1
1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M].
共引文献
16
1
田占营.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对云南教育的影响——以西南联大为核心[J]
.理论观察,2023(6):114-118.
2
忻平.
试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后方社会的影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2):55-62.
被引量:17
3
李木洲,刘海峰.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的设立与分布[J]
.高等教育研究,2014,35(4):79-85.
被引量:10
4
樊明成.
抗日战争对我国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1):43-46.
被引量:2
5
黄茂,曾瑞炎.
论抗战时期医学高校的迁川[J]
.抗日战争研究,2005(1):34-55.
被引量:4
6
王荔,胡怡,刘继青.
抗战时期大学内迁与高等教育的布局调整[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4):151-156.
被引量:3
7
赵利文.
近十年来西康研究综述[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4-59.
被引量:2
8
赵利文.
近十年来西康研究综述[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22(2):11-17.
被引量:2
9
宋芝业,赵栓林.
中国数学学科名称及其文化含义的演变[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3,30(3):70-75.
10
慕景强.
1937年~1949年我国医学教育发展情况述评[J]
.医学与哲学(A),2013,34(11):87-90.
被引量:1
1
徐国利,汪锋华.
近二十年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研究述评[J]
.民国研究,2016(1):209-222.
被引量:3
2
刘韦.
近二十年来关于抗战期间我国高校内迁问题研究综述[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219-222.
3
赵福超.
陈云对遵义会议的特殊贡献[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13(4):80-81.
被引量:1
4
王惠苑.
从郑州商城的城市兴建特点看商朝早期的社会分化[J]
.殷都学刊,2005,26(2):35-38.
5
袁源,袁源.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对西南教育的影响[J]
.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5(3):85-87.
被引量:1
6
王大鹏.
浅述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过程及其影响[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2(9):93-93.
被引量:3
7
饶俊,赵正.
浅谈抗战时期高校内迁[J]
.传承,2009(6):110-111.
被引量:1
8
何晓鹏.
为何选重庆为陪都[J]
.领导文萃,2014(16):82-86.
9
牛翁.
抗战时期乐山游学琐忆[J]
.晚霞,2005(7):13-14.
10
徐国利.
关于“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几个问题[J]
.抗日战争研究,1998(2):122-139.
被引量:21
桂海论丛
2015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