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医治疗消渴病阴虚燥热证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素问.阴阳别论篇》谓:"二阳结,谓之消。"说明燥热聚结胃肠,津液被灼,是导致消渴的主要机制。本病例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布,则胃失濡养,肾失滋源;胃热偏盛,则可灼伤肺津,耗损肾阴;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亦可上炎肺、胃,终致肺燥、胃热、肾虚常可同时存在,多饮、多食、多尿亦常相互并见。作者此例消渴,辨证为阴虚燥热证,由于肺胃有积热,因而口渴喜饮,舌红少苔,治疗以南北沙参、麦门冬、天花粉、知母等清肺胃积热;当肺胃积热初清,又酌加养阴益气之品。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以沙参麦门冬汤加减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 于凤
出处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第19期261-262,共2页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Drug Applic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 1孙勤国,刘学耀.内分泌代谢病中医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102.

同被引文献38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