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叶兆言秦淮系列小说的文人化书写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以叶兆言描写旧南京生活及秦淮的系列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叶兆言小说叙述的平和从容、温文尔雅的书卷气,以及小说的人文追怀,贯通的文气与美感,对历史的把握等,并从"文气"贯通、美感与文气并重、中西叙事手法三方面解读其具有的文人化书写特征,为读者了解叶兆言提供新的视角。
作者
朱丽
机构地区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出处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10期27-28,共2页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关键词
文人化书写
书卷气
叶兆言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46
同被引文献
3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丁帆.
跋叶兆言的《去影》[J]
.现代中文学刊,1995(4):35-36.
被引量:4
2
汪曾祺.
关于小说语言(札记)[J]
.文艺研究,1986(4):57-60.
被引量:43
3
叶兆言.夜泊秦淮[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94,190,190,223,231,183.
4
叶兆言.状元境[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共引文献
46
1
秦沐.
论汪曾祺散文语言的诗性美[J]
.汉字文化,2023(14):166-168.
2
伏斐.
灵动诗意 和谐纯美——汪曾祺小说语言魅力述略[J]
.作家,2010(8):15-16.
被引量:1
3
王铁仙.
从回归走向辉煌──略论新时期文学二十年[J]
.文艺理论研究,1999(4):25-34.
被引量:1
4
吴进.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语言[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3):46-49.
被引量:14
5
刘克宽.
着意于调动接受主体的能动性——新时期小说语言变革特征之一[J]
.中国文学研究,1992(2):96-100.
被引量:2
6
王谦,苏宁.
浅论新时期乡土文学中方言的审美作用[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6):336-336.
被引量:4
7
左怀超.
一枝一叶总关情──谈汪曾祺小说的氛围感[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6(3):115-118.
8
何冬梅.
激活汉语言的生机与灵性,发挥民族语言内部的潜力与活力——评汪曾祺小说的语言艺术[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2-33.
9
龚绚丽.
“散”和“淡”的完美结合——论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J]
.文史博览(理论),2009(2):30-32.
10
杨学民.
试论汪曾祺的小说语言观及其意义[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1999,15(1):27-31.
同被引文献
38
1
王云芳.
旧瓶装新酒,俗曲表深情——浅论叶兆言的历史小说[J]
.时代文学,2008(7):64-65.
被引量:2
2
杜华.
论叶兆言小说对传统的继承[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S1):91-92.
被引量:3
3
曾一果.
叶兆言的南京想象[J]
.上海文化,2009(2):37-46.
被引量:8
4
杜华.
叶兆言小说叙事策略分析[J]
.当代文坛,2007(4):94-96.
被引量:5
5
陈娇华.
解构中蕴涵着怀旧--从爱情书写角度考察叶兆言的新历史小说[J]
.当代文坛,2008(5):94-97.
被引量:6
6
徐春浩.
传统观念的尴尬境遇与地域生态的形象展示——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小说文化语境浅析[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256-259.
被引量:2
7
熊延柳.
论叶兆言小说的“反高潮”[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9(12):61-63.
被引量:4
8
李瑞华.
苏童叶兆言小说中女性形象比较[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66-67.
被引量:1
9
贵志浩.
神话的还原与现代性重构——《后羿》与《奔月》的互文解读[J]
.小说评论,2010(5):143-147.
被引量:3
10
徐春浩.
叶兆言新历史小说民间视角审美意向浅析[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81-84.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周然.
近十年叶兆言小说研究综述[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1):31-36.
1
王安.
画入诗,诗入画,诗即画——析纳博科夫小说中的“诗如画”书写[J]
.国外文学,2012(4):120-127.
被引量:1
2
于思见.
浅论《故事新编》的历史书写特征[J]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6):162-162.
3
郝雨.
诗歌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诗人车延高论[J]
.黄河文学,2011(8):121-123.
4
王绯,毕茗.
最后的盛宴,最后的聚餐——关于中国封建末世妇女的文学/文化身份与书写特征[J]
.文艺理论研究,2003(6):23-33.
被引量:8
5
高宗池.
直教生死相许——金庸小说侠义人物爱情书写特征[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30(2):36-39.
被引量:1
6
刘智欢,杨金才.
论《终结的感觉》中的记忆书写特征[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9(6):48-52.
被引量:7
7
赖一郎.
钟肇政的客家文化与书写特征[J]
.重庆社会科学,2012(11):74-78.
被引量:1
8
秦军荣.
论前野直彬《中国文学史》对元杂剧的书写特征[J]
.文学教育,2016(4):34-35.
9
陈长.
作家与城市:作品中的城市书写特征——以伍尔芙、乔伊斯、波德莱尔为例[J]
.文学界(理论版),2012(11):3-4.
10
杨艳.
《洛丽塔》的图像叙事[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25(8):40-42.
被引量:1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