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抗战诗人对日本形象的书写程式与接受心理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回顾抗战诗歌在战火纷飞的特定时代所历经的轨迹,其中的日本形象实乃中国诗人主体意识的产物。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倭"形象在先验层面奠定了抗战诗人对"他者"的初始理解,战场见闻与异域留学组建起两大不同的体验方式并直接作用于对"他者"的深入判断,进而滋生出中国抗战诗人迷狂或清醒的心理活动与思维方式,建构起侵华日本形象与战时日本社会形象这两大形象系统。正是在传统文化积淀与现实体验中,中国抗战诗人完成了对日本形象的接受,与之形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关系。
作者 田源
机构地区 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处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2-96,共5页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诗坛的日本因素"(编号:08XZW018)研究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4

  • 1杜鸣冶:《明代倭寇述要》,《河南中山大学文科季刊》1930年第1期.
  • 2【法】阿尔弗雷德·格雷塞:《身份认同的困境》,王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7页.
  • 3德汉斯一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86页.
  • 4【法】达尼埃尔一亨利.巴柔:《形象》,孟华译,盂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7页.
  • 5Anna Balakia,Influence and Literary Fortune: The Equivocal Junction of Two Methods,YCGL,vol. XI(1962),27.
  • 6[意】维柯:《新科学》,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533页.
  • 7[德】H·R·姚斯、美R·Ct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1页.
  • 8QAnna Balakia,Influence and Literary Fortune:The Equivocal Junction of Two Methods,YCGL,vol. XI(1962),29.
  • 9[意]梅雷加利:Ⅸ论文学接受》,冯汉津译,干永昌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412页.
  • 10陈伯瀛:《倭寇》,《史地学报》1925年第3卷第8期.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