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古典诗歌中蕴含的"天人意识",即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的独特感知与体悟,体现了诗歌中诗人相对于宇宙自然的"自我"存在,而后者部分地造就了独特的"诗味"与"意境"。在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自我"固然可以基本保持不变,但更多时候会发生种种偏移,主要表现为"无我"到"有我",从"隐我"到"显我",或者从"显我"到"异我"的变化,其原因可归结为中西方在"天人"哲学、审美、艺论、语言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差异,中国古诗倾向于"无我",英语诗歌则倾向于"有我",因此,译文应力求在"无我"和"有我"之间达到一种恰当的平衡,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来的"诗味",同时又能照顾到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期待和审美习惯。
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8-174,共7页
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大中华文库的中国典籍英译翻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3BYY034)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SJB740031)
苏州大学项目"中国译论中‘意境’美学效度研究"(项目编号:RB10400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