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基于对北京市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田野调查,从学校的日常实践和学生的反应入手,考察了农民工子弟学校产生和变迁的背景,校长的办学动机,学校的建校策略、招生策略、教学策略、教师角色以及学生的"反学校文化",揭示了农民工子弟学校生产社会底层的逻辑和机制。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弟学校所提供的低质教育,加之农民工子女自身的自我放弃,使得他们逐渐丧失了好好学习以实现向上流动的态度和能力,最终重复了父辈混迹于底层的命运。农民工子弟学校通过低质教育生产社会底层,也促成了社会结构中农民工群体社会底层地位的再生产。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7-122,共6页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社会融入研究"(13CSH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