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西美学和文论史上,"意象"范畴具有复杂的语义,西方美学和文论主要将"意象"作为一个心理学和文学的题目加以研究,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范畴出现则与康德美学相关。中国古代美学则主要是从艺术和审美本体方面来认识"意象"范畴的价值,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周易》,但亦应注意到《周易》中所说的"立象以尽意"和"制器尚象"与作为审美意象的形象创构还具有一定的距离,不能简单将二者等同起来。意象与意境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能看成是一体两面、外在形态与内在境界和层次的关系。"意境"的妙谛不在象内而在"象外",它是"以虚实为底相"的审美人生创造,是"意象"中最富于形而上的人生体验和审美追求的一种类型,并非情景交融,能创造意象的艺术作品都能达到"意境"的审美层次。朱志荣的"美是意象"说存在着"意象"与"审美意象"、"物象"与"心象"、感性形态与理性精神等方面的混淆,它主要不是从人与世界的存在关系和价值评判,而是从意象的感性形态以及人与世界所结成的对象性关系来看待"审美意象"的创构与生成。叶朗的"美在意象"说则不同,它虽然还存在一些逻辑概念的混淆和不严谨,但主要是从美与人生关系、美对于人生的意义方面看待"审美意象"的创构与生成,所以相比朱志荣的"美是意象"说,对于中国当代美的本体问题的思考更具有理论价值。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8-175,共8页
Social Science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