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兴区薄沙地甘薯优质高产综合生产技术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3
-
1谢一芝,吴纪中,张黎玉,戴起伟.甘薯新品种苏薯9号的选育及其高产生理特性[J].江苏农业科学,2002,30(3):28-30. 被引量:1
-
2郭其茂,杨立明,陈赐民,卢春生.福建省甘薯生产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3):458-458. 被引量:6
-
3杜连起,张红新.试论我国甘薯加工产业化(综述)[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6(2):61-64. 被引量:25
二级引证文献28
-
1黄远新.脱毒甘薯高产栽培与调控分析[J].耕作与栽培,2008,28(2):56-58. 被引量:3
-
2米谷,薛文通,陈明海,杨慧玲.我国甘薯的分布、特点与资源利用[J].食品工业科技,2008,29(6):324-326. 被引量:24
-
3杨继,陆国权,陆智明.迷你甘薯研究和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作物杂志,2008(4):9-11. 被引量:3
-
4杨常成.高效液相梯度洗脱法测定甘薯中2组分含量[J].中南药学,2008,6(5):555-557.
-
5李莹,周剑忠,黄开红.甘薯β-淀粉酶的纯化和特性研究[J].江苏农业学报,2009,25(1):182-184. 被引量:3
-
6吴翠荣,卢森权,李彦青,黄咏梅,陈天渊,李慧峰.广西食饲兼用型甘薯新品种生产试验初报[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4):355-358. 被引量:4
-
7李慧峰,卢森权,李彦青,黄咏梅,吴翠荣,陈天渊.灰色关联度分析在食饲兼用型甘薯新品种评价中的应用[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0):1300-1304. 被引量:12
-
8马志民,刘兰服,张松树.甘薯远缘杂交强优势组合同工酶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9,24(B12):176-179. 被引量:5
-
9何霭如,李观康,汪云,陈胜勇,余小丽.2009年国家甘薯品种区试南方薯区湛江点试验结果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8):783-785. 被引量:9
-
10侯利霞,赵舒畅,王彦波,王金水.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蛋白质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J].粮油加工,2010(12):105-108. 被引量:1
-
1王克武,程明,张建军,周继华.模拟不同降水年型对玉米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0(4):73-76.
-
2李元,祖艳群.绿色食品(蔬菜)基地环境条件、污染控制及综合生产技术[J].环境科学导刊,2001,25(z1):39-41. 被引量:1
-
3李爱霞.睢县夏播麦套花生高产综合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2013(7):54-54. 被引量:2
-
4高志辉.玉米抗旱减灾综合生产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1(23):20-20.
-
5孙征权,刘爱娟.黑龙江省马铃薯机械化综合生产技术[J].湖北农机化,2010(3):40-42.
-
6农业部2009年农业主推技术 紫花苜蓿综合生产技术[J].农民文摘,2009(8):26-28.
-
7西瓜也“上树”[J].河南科技(乡村版),2006(8):25-25.
-
8于铁.北京大兴区生产出优质功能性牛奶[J].新农村,2005(7):33-33.
-
9吴相团.刍议玉米抗旱减灾综合生产技术[J].中国科技博览,2016,0(1):368-368.
-
10朱伟,胡晓莉.玉米抗旱减灾综合生产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1(10):146-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