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文笔之辨”与中古政治、文化——中古“文”“笔”地位升降起伏论 被引量:9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从政治地位、文化品位来讨论,中古时期"文笔之辨"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两汉时期,以赋为首的"文",已具有尊尚地位;"笔"体文字工作先以"政事"面目出现,当汉武帝时儒生充实"刀笔"队伍,"笔"体文字在儒学的沾溉下,雅驯化程度有所提高;曹丕时,依曹操"唯才是举"的实用政治,以"奏议、书论"为代表的"笔"体文字,不但正式进入"文章"序列,而且位列"铭诔、诗赋"的"文"之前,这是"笔"的政治地位的极大提高。两晋为"文笔之辨"的第二阶段,彼时高门士族把持文化主流,视"文"的撰作为高尚身份所独有,视"文"的文化品位高尚,视"笔"的撰作为文案小吏之行为;而寒族渴望崛起,也只有在诗、赋等"文"的撰作方面多作努力。南北朝为"文笔之辨"的第三阶段,刘宋以来,寒族士人多依靠"笔"体文字进入核心统治阶层;"笔"体文字的政治地位重新被世人关注。梁、陈时,梁武帝要求高级官员亲自撰作"奏事",要求贵游子弟熟悉文书簿领的撰作,"笔"体才华受到人们赞美成为社会风气,社会上多出现以"笔"闻名者,更崇尚"文笔"兼具者;理论家也多论证"笔"的政治重要性,刘勰称文章要"达于政事",颜之推称"文"为"行有余力,则可习之"。与"笔"的政治地位确立同步,"笔"在文化品位的提升上也有积极的努力,一是其自身原有的特质如用典、典雅影响、扩张到"文"的撰作,二是在声律、对仗、辞藻诸方面向"文"学习,在古今之争的进程中,在"文""笔"的撰作手法相互渗透的进程中,最终形成的骈体为"笔"确立了写作规范与审美趣味、文化品位,与"文"颉颃相称,"文"与"笔"最终在地位相当中达到更高层次的界限分明。
作者 胡大雷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2-190,共9页 Literary Review
基金 (吴承学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史"(10&ZD102)的阶段性成果 "广西特聘专家"专项经费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2

  • 1刘勰.著,詹镆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622页,第942页,第736页,第831页,第830页,第196-204页,第1864-1895页,第1627页,第1265,1294-1296页,第1089,1134页.
  • 2[日]弘法大师,撰,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西卷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74页.
  • 3萧绎,撰,许逸民,校笺.《金楼子校笺》,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66页.
  • 4《逯钦立文存》,第498页,中华书局,2010年.
  • 5何诗海.《汉魏六朝文体与文化研究》之巩本栋《序》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 6章诗同.《苟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62页.
  • 7贾谊.《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82页.
  • 8王充.《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32页.
  • 9阎步克.《波峰与波谷》之第五章《儒·法与儒·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9-106页.
  • 10王粲.《儒吏论》语,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2页.

共引文献61

同被引文献63

引证文献9

二级引证文献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