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禅心体悟:唐后期艺术批评思想中的反观自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以755年"安史之乱"为标志,唐代分为前期(618—742)和后期(743—907)。前期为唐朝的昌盛期,文化艺术以奔放、自信和大度为特征,在感性的昂扬中执着于人的生命、情感的赞美,艺术批评思想也以人为向度,注重对主体之"人"的人性关怀;后期为唐王朝的衰落期,文化艺术逐渐内敛、平静,甚至趋于低迷。"安史之乱"带给唐代文人知识分子的除了心灵的创伤之外,更是对艺术理论的体悟与反思。
作者
凌继尧
机构地区
东南大学
出处
《美术大观》
2015年第10期38-41,共4页
Art Panorama
关键词
文化艺术
批评思想
体悟
唐后期
自省
反观
禅心
安史之乱
分类号
J209.2 [艺术—美术]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33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8
1
《续高僧传》卷二十五《慧乘传》.
2
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三.
3
《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1页.
4
杨维中.
论中国佛教的“心”、“性”概念与“心性问题”[J]
.宗教学研究,2002(1):68-74.
被引量:8
5
《全唐文》第二部.卷一百五十九.
6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
7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
8
朱良志.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佛学渊源辨[J]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4):87-94.
被引量:23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二册第428页.
2
《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大正藏》第30卷第345页下.
3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我们主张对于中国佛教心性论最好是以“问题”贯穿其间进行研究.若拘泥于文献的本来用语,则很难有确切的结论.本著就是采取这一作法而将佛教心性论分为四大层面的“问题”进行研究的,佛教各宗各派心性思想异常复杂,为了便于把握,本文在吸收古代佛教文献相关说法的基础上,以“理体”指解脱成佛之后所证得的“最高真理”,也是佛教所说的“真如”、 “实相”、 “法性”等等,“心体”则指众生之心的“本来”状况.佛教心性论的主要理论“问题”则见下文.
4
《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大正藏》第13卷第11页下.
5
《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三,《大正藏》第13卷第90页中.
6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梨经》卷十四,《大正藏》第12卷第446页上.
7
智顗《摩诃止观》卷五,《大正藏》第46卷第53页上.
8
隋慧远《大乘大义章》卷一,《大正藏》第44卷第471页.
9
与庐山慧远将“法性”当作“真神”来诠释“至极以不变为体”,净影慧远的解释并无将“真识心”“实体化”的倾向.这是中国佛教心性论自觉地消解在心性本体问题上的“实体化”向度的成功一例.净影慧远的这一努力在隋唐佛教诸宗心性论之中得到鲜明的反响.
10
部派佛教对于“心性本净本不净”的讨论在安世高和竺法护的译籍中已经有所反映.安世高在《〈安般守意经〉序》中以镜明来比喻禅修而成的境界,似乎持的是心性本净的立场.而竺法护所译《度世品经》卷五以及《大宝集经》卷入〈密迹金刚力士经〉、〈大方等顶王经〉就有“心本清净”等等义理.
共引文献
33
1
陇艺梅,舟子.
王晋元花鸟画艺术对中国画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浅谈[J]
.大家,2011(18):6-7.
2
王舒扬,宋昆.
诗话园林--用中国山水诗解码私家园林的视觉审美特征和审美追求[J]
.中国园林,2010(4):94-96.
被引量:7
3
邓天杰,江培儒.
佛学心性论与道教心性论的比较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8):36-38.
被引量:2
4
张泽鸿.
生命与境界:宗白华美学的本体与方法[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3):76-79.
被引量:1
5
张泽鸿.
“艺境”新诠——兼析宗白华美学的生命哲学倾向[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9):80-86.
被引量:1
6
王碧飞,陈孝文,江黎明.
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与肾小球疾病[J]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0,20(3):103-107.
被引量:1
7
孟宪平.
作为山水意境的“三远”——对传统山水画空间概念之反思[J]
.美术观察,2013(5):97-100.
被引量:7
8
李赵名.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当代意蕴——对传统中国人物画造型研究的反思[J]
.艺术教育,2013(12):131-133.
被引量:1
9
王勇琦,阿旺加参.
浅析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一种“身、心、神”的视角[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40-42.
10
王勇琦.
浅析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一种“身、心、神”的视角[J]
.经济研究导刊,2014(3):252-253.
1
董娟.
一种文艺观,或历史观——论本雅明的批评思想[J]
.前沿,2012(16):47-48.
2
马友平.
批评即展现——本雅明艺术批评思想研究[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50-54.
3
凌继尧.
经世致用:南宋艺术批评思想的价值尺度[J]
.美术大观,2015(12):33-38.
被引量:1
4
辛芃.
寻求批评思想的方法与途径——第三届世界怀疑论者大会[J]
.科学与无神论,2001(1):16-20.
5
成杰.
儒佛思想与古代书画批评[J]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0(5):47-49.
6
弓亚斌.
“知言养气”与古代文论中的创作批评思想[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6):122-124.
7
郗政民.
传教大师最澄[J]
.大众商务(教育版)(民办教育研究),2005(3):71-73.
被引量:1
8
陈荣庆.
“内圣外王”的实践与可能:从积极有为到自然无为——试析《庄子·天下》篇的道术批评思想[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1):127-130.
被引量:3
9
杨迪芳.
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的美育思想及当代意义[J]
.教育评论,2006(2):92-94.
被引量:2
10
袁晓玲.
对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之批判[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4):422-427.
被引量:4
美术大观
2015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