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辨正地认识“法治”的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7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流行着一种模糊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认识,以为法治的作用是万能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西方式的法治是唯一正确的社会治理模式,并因而贬低中国文化,认为中国传统上法律与道德混淆不分,重人治,轻法治,非但未能走上现代文明,反而导致了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和屈辱。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既强调人的内心自觉,又重视外在的规范约束,主张内外兼治,礼乐双修,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本文还认为,中西法律所塑造和期待的"人"截然不同,前者重人伦,后者重物利,这也是促使中西法制异趣的关键所在。法治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过度拔高,必须在一定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以及教育、文化和经济体制等条件配合下方能发挥正面的、积极的效用。中国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并未过时,不但仍有其合理性和生命力,而且从长远的意义上看,乃是最健康、最理想、最具可持续性的社会发展模式。
作者 苏亦工
机构地区 清华大学法学院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0-90,共11页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清律例>疑难条文及相关制度背景考论"(项目编号:12BFX016)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清代回变与清代法制"(项目编号:2014z0408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7

  • 1钟威廉.《大清律例研究》[A].高道蕴等主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C].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0页.
  • 2蔡仲德:《(乐记)哲学思想辩析》,《乐记论辩》第307页.
  • 3严家理:《严复先生及其家庭》,载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14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 4敬:《国故谈苑》,《图书季刊》,1940年新第2卷第1期,第94页.
  • 5周来祥:《中国古典美学和古典文艺理论的奠基石-论公孙尼子的(乐记)》,载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乐记论辩》,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第206-207页.
  • 6谢幼伟:《抗战七年来之哲学》,见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附录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0页.
  • 7蔡仲德:《(乐记)音乐思想述评》,同前引《乐记论辩》第278-279页.
  • 8程树德:《论语之研究》,《学林》,1941年第9期,第36页.
  • 9钟庚言:《宪法讲义大纲六编合订》,见《朝阳法科讲义》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3页.
  • 10周谷城:《礼乐新解》,《乐记论辩》第42页.

二级参考文献12

  • 1费孝通.文化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J].群言,2002,0(9):14-17. 被引量:30
  • 2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2003(7):5-9. 被引量:414
  • 3苏亦工.唐律“一准乎礼”辨正[J].政法论坛,2006,24(3):116-141. 被引量:30
  • 4梅贻宝.“中国哲学之社会、伦理与精神价值基础”,载东海大学哲学系编译.《中国人的心灵-中国哲学与文化要义》,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页120.
  • 5[日]冈田武彦.“中国哲学的意义及其课题”,载辛冠洁等编.《日本学者论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页20.
  • 6徐复观.“中国人之思维方法译序”,载(日)中村元.《中国人之思维方法》,徐复观译,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版.
  • 7李恩函“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屠杀令问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8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版,页282-283.
  • 8吴森.“从‘心理距离说’谈到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载郁龙余编.《中西文化异同》,三联书店1989年版,页57.
  • 9[德]卜松山.“中国和西方价值.关于普遍伦理的跨文化对话的反思”,陈晓兰译,载刘述先主编.《中国思潮与外来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版,页90.
  • 10朱炎.“中西文化之异同”,载东海大学哲学系编.《中国文化论文集》(二),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页133.

共引文献105

引证文献7

二级引证文献4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