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女性悲剧色彩”在中国民族歌剧创作中运用及其意义——以歌剧《白毛女》、《江姐》为例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由"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女性由原来维系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演变为被统治、压迫的地位,成为男性统治下的"最弱势的群体"。但女性所代表的"温柔、善良、贤惠、顽强"以及"博大的母爱精神"却没有因社会的变革而消失。相反,女性这一弱势群体在为了追求自由、民主、幸福、婚姻,不甘心做男性社会"附属和奴役"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艰难、无助、悲惨、凄凉,更能博得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对美好未来憧憬向往这一思维下的"同情性和社会效应"。正是在这一社会现象的驱使下,无论是西洋歌剧的创作还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多把"女性悲剧色彩"作为歌剧创作的主色调,唯一不同的则是由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差异",歌剧的"悲剧色彩"在歌剧创作中运用的思维、手法、侧重面不同而已。
作者 郝建平
出处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4-145,共2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1.
  • 2《音乐欣赏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 3陆一帆《文艺情感学》陆一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7.
  • 4赵宋光《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共引文献5

同被引文献3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