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第三代诗”:现象学意义下的抒写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现象学方法与存在主义语境 现象学式书写已成为20世纪晚期中国文学的一种值得关注的创作趋向。显然,就本文的论域而言,笔者所指的是“第三代诗”。
作者
杨经建
机构地区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5年第6期50-55,共6页
Yangtze Jiang Literary Review
关键词
现象学方法
第三代诗
意义
存在主义
创作趋向
中国文学
20世纪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91
同被引文献
3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7
1
王路平.
胡塞尔人本主义现象学探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34(4):14-21.
被引量:3
2
吴增定.
《艺术作品的本源》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革命[J]
.文艺研究,2011(9):16-24.
被引量:9
3
曾繁仁.
试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J]
.文学评论,2003(3):57-68.
被引量:38
4
赵思运.
史诗的崩溃与日常生活的深入——从海子到安琪[J]
.中国文学研究,2012(1):87-91.
被引量:4
5
罗振亚.
后朦胧诗整体观[J]
.文学评论,2002(2):63-68.
被引量:11
6
谢有顺.
回到事物与存在的现场──于坚的诗与诗学[J]
.当代作家评论,1999(4):58-66.
被引量:17
7
牟方磊.
生存困境与情感救赎——李泽厚“情本体论”探析[J]
.中国文学研究,2015(1):20-25.
被引量:17
二级参考文献
17
1
赵月明.
十月[J]
.党风建设,2000(9):1-1.
被引量:1
2
安琪.
诗歌距离理想主义还有多远?[J]
.诗刊,2008(1):33-34.
被引量:1
3
胡书庆.大地情怀与形上诉求[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4
[英]弗雷泽著,徐育新,汪培基译.金枝[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5
海德格尔.《致理查森的信》,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274页.
6
李泽厚.世纪新语[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7
西川编.海子诗全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8
安琪.二进大觉寺.高原,2008,.
9
安琪.诗歌改变了我的命运,使我对它爱恨交加[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04au.html,2006-06-12.
10
安琪.诗歌距离理想主义还有多远?.文学界,2005,.
共引文献
91
1
王昌忠,付冬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审美命题的释义重心[J]
.学习与实践,2021(1):114-122.
被引量:1
2
杨绍军.
论于坚创作的精神立场[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20(6):24-27.
3
王莉娜 ,苗福光 .
生态批评述评[J]
.山东外语教学,2004,25(4):53-56.
被引量:19
4
田皓.
在没有山岗的地方俯视世界——于坚诗歌的民间特征[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1):76-81.
5
罗振亚.
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潮概观[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8-26.
被引量:4
6
许家竹.
生存美学的理论发展[J]
.甘肃社会科学,2005(2):18-19.
被引量:2
7
麻天祥,詹志和.
拓进中的回望:美学本体论的发展历程与终极形态——兼论“本体论美学”向“存在论美学”的转型[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3):29-36.
被引量:2
8
朱立元.
寻找生态美学观的存在论根基[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1):80-83.
被引量:12
9
范云晶.
中西诗魂融会的灵性之光——论日常主义诗歌的生成[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5(4):88-90.
10
于国华,曲阳.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前赤壁赋》[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9):91-93.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3
1
管斐斐.
艺术与触觉[J]
.美苑,2008(1):8-10.
被引量:4
2
颜炼军.
“天鹅”在当代汉语新诗中的诗意漂移[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11):168-181.
被引量:1
3
刘连杰.
触觉文化还是听觉文化:也谈视觉文化之后[J]
.文艺理论研究,2017(3):172-181.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2
1
王子瓜.
领受的诗学——谈张新颖的诗[J]
.当代文坛,2019(5):132-138.
被引量:1
2
王子瓜.
朱朱的力量之诗[J]
.上海文化,2019,0(11):58-74.
二级引证文献
1
1
战玉冰.
学识、诗意、“有情”与文章的成长——读张新颖随笔集七种札记[J]
.写作,2022,42(2):114-120.
1
陈思和,王德威,刘再复.
文论下载[J]
.当代作家评论,2007(5):157-158.
2
张振金.
九十年代中国散文的创作趋向[J]
.广东社会科学,1995(6):120-122.
3
关爱和.
稗官争说侠与妓——19世纪中国长篇白话小说的创作主旨与主题模式[J]
.文艺研究,1998(2):66-80.
被引量:2
4
安斌.
精神生活的低谷 对新写实小说的一项考察[J]
.上海文化,2016,0(3):22-28.
5
张立群,王晓燕.
毕淑敏长篇小说的共性解读[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1(1):74-80.
被引量:1
6
汪介之.
高尔基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在中国的接受[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5(4):201-207.
被引量:3
7
赵沛霖.
文化意识与20世纪晚期的《诗经》研究[J]
.天津社会科学,2005(1):113-117.
8
傅书华.
近期新历史小说研究述评[J]
.理论与创作,2002(5):12-18.
被引量:6
9
陈昶.
胡适与《小说月报》的转型[J]
.文学评论,2017(1):186-194.
被引量:3
10
王晶.
韩白诗歌创作的共同趋向[J]
.情感读本,2013,0(7):2-5.
扬子江(评论)
2015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