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范晔《后汉书》群像列传之论赞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论赞皆是史书中重要的体例,是表达史官史学观念的重要渠道,亦是映射著书之人文学功底的一面明镜。范晔《后汉书》群像列传中的《儒林传》《文苑传》《党锢传》的论与赞,体现出其"重学崇儒"的儒学观、"情采兼重"的文学观以及"以正一代得失"的史学观。
作者
关天辰
曲景毅
机构地区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
出处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4-8,共5页
Journal of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范晔
《后汉书》
论
赞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391
同被引文献
1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2
1
刘知袭,著.浦起龙,通释.史通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浦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
汪荣祖.史传通说:中西史学之比较[M].北京:中华书局,2003:78.
4
范哗.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
孙希旦 沈啸寰 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M].北京:中 华书局,1989..
6
杨丹.
《后汉书·儒林列传》中的教师形象解析[J]
.中国电力教育,2009(6):223-224.
被引量:1
7
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8
陈澧.切韵考[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黄侃,著周勋初,导读.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11.
10
郭雪峰.
论范晔自觉的文学理念[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1):88-90.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5
1
刘知畿.史通·古今正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
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中:卷一[M].上海书店,1988.
3
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一:卷六[M].上海书店,1988.
4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5
张新科.
从唐前史传论赞看骈文的演变轨迹[J]
.文学评论,2007(6):25-31.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391
1
冯建志.
汉画像音乐文物的民俗特征[J]
.中国音乐,2004(3):121-123.
2
萧放.
天时与人时——民众时间意识探源[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5):582-586.
被引量:13
3
蒋玉斌.
《聊斋志异》的反复叙事策略简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6):152-155.
被引量:3
4
秦弓.
端木蕻良小说的文体建树[J]
.河北学刊,2001,21(1):15-20.
被引量:1
5
刘阳.
以言去言:钱钟书文论形态的范式奥蕴[J]
.文艺理论研究,2004(5):20-28.
被引量:3
6
钱燕妮.
新闻报道的叙事视角[J]
.广西社会科学,2005(2):186-189.
被引量:6
7
向晋卫.
宗庙礼制与汉代政治[J]
.广西社会科学,2005(1):136-138.
8
李长松,邹顺康.
论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6):819-821.
被引量:2
9
周凤英.
礼的见证——从《诗经》的饮食器具管窥周代的礼[J]
.开封大学学报,2005,19(4):53-57.
被引量:5
10
曾澜.
意义是叙述生成的——对当代英国电视情景剧的一种文化解读[J]
.江西社会科学,2005,25(12):116-119.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13
1
何凌风.
《后汉书》对偶艺术研究[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2):61-69.
被引量:4
2
温永峰,温永莲.
论南朝史书杂采奇闻轶事的叙事方式——以南朝范晔《后汉书》为例[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387-389.
被引量:1
3
林英.
公元1到5世纪中国文献中关于罗马帝国的传闻——以《后汉书·大秦传》为中心的考察[J]
.古代文明,2009,3(4):54-62.
被引量:12
4
杨朝蕾.
论范晔《后汉书》帝后纪论中的“春秋笔法”[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87-91.
被引量:1
5
范存芳.
论《后汉书·列女传》——儒家正统女性观确立以来父权社会对于女性的规训[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1(7):367-369.
被引量:1
6
何凌风.
试从《后汉书》“引用文章”管窥东汉散文对偶运用之艺术成就[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56-64.
被引量:2
7
汪耀明.
论《后汉书》的写人叙事艺术[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5):56-59.
被引量:1
8
彭利辉.
《后汉书》序论赞与东汉士林精神[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6):91-95.
被引量:1
9
刘峨.
《后汉书》中的桓谭人物形象分析[J]
.宜春学院学报,2016,38(8):93-97.
被引量:2
10
曲柄睿.
传记形成与“处士”形象建构——从《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列传》谈起[J]
.古代文明,2017,11(2):65-74.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1
1
崔琦.
近十年《后汉书》文学研究综述[J]
.北方文学,2019,0(27):45-46.
1
胡大雷.
论先秦两汉史学观念之三变——从“微言大义”到“文胜质则史”、“实录”[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13.
2
郜元宝.
谁为厉阶,孰知之乎?[J]
.书屋,2002(11):20-22.
3
李杨,昌切,孙绍振,南帆,徐岱,郑家建,毛丹武.
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观念笔谈[J]
.文学评论,2001(2):5-7.
被引量:46
4
姚鹤鸣.
文学史本体论再思考[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6):64-67.
被引量:1
5
颜廷军.
从“三言”看冯梦龙的儒学观[J]
.社会科学家,2004,19(1):123-126.
被引量:1
6
毕露.
党锢之解[J]
.各界,2012(1):46-48.
7
侯凤霞.
看陶渊明的儒学观[J]
.教育艺术,2008(1):32-33.
8
杨凯毅.
浅谈东汉末年“党锢之祸”─—范晔《后汉书·党锢列传》简评[J]
.惠州学院学报,1997,19(2):57-58.
9
马旭.
浅论齐己诗歌理论[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09(11):49-49.
10
雷磊.
明代六朝派的演进[J]
.文学评论,2006(2):76-86.
被引量:24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