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制造同意与大国生成——《中国外交新高地》、《创造性介入》读书随感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读罢王逸舟老师的三本重要著作,不禁掩卷而思。脑海中能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理论是灰色的,但生命之树常青"。任何一个理论的生命力都在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创造性介入"既是对中国崛起的理论反思,也是外交实践的方法创新。正如王老师在《创造性介入:中国之全球角色的生成》一书的开篇便明确指出,"创造性介入讲的不是政治哲学,而是某种方法论;它的重点不在价值观,而是提倡一种积极态度"。
作者 曹德军
出处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15年第2期87-90,共4页 Graduate Students'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22

  • 1陈健民,丘海雄.社团、社会资本与政经发展[J].社会学研究,1999(4):66-76. 被引量:117
  • 2杨雪冬.社会资本:对一种新解释1范式的探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1(3):51-59. 被引量:95
  • 3李永杰.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基础——简论党的社会资本及其维护[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1):32-34. 被引量:5
  • 4边燕杰 林益民 涂肇庆编.《社会网络与就业过程》[A].林益民、涂肇庆编.《中国改革时期的社会变迁:西方社会学研究评述》[C].[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路明书店,1949年版.第300页.
  • 6金耀基.《人际关系中人情之分析》,扬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第319-345页,台北桂冠出版社1988年版.
  • 7Bian, Yanjie. 1997, "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 Indirect Ties, Network Bridges, 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2 (June) : 266-285.
  • 8Blau, Peter M., and Otis Dudley Duncan. 1967,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New York: John Wiley.
  • 9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tion.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London: Roudedge and Kegan Paul.
  • 10Coleman, Jame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Supplement) 94;S95-121.

共引文献125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