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谈中国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影响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我国的科举制度创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它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其基本特征及其正负两方面对于社会的影响来进行探讨。
作者
陈玲
机构地区
宁波大学
出处
《才智》
2008年第1期188-188,共1页
Ability and Wisdom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基本特征
影响
分类号
D691.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6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6
1
崔景明,赵秀兰.
“儒家文化圈”中的中韩日[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4,17(5):29-32.
被引量:9
2
祁可前.
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影响[J]
.文教资料,2008(3):100-101.
被引量:2
3
詹昌平.
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评述[J]
.教育与考试,2010(5):40-44.
被引量:2
4
王淑英,白玉臣.
辽宋时期东北亚儒家文化圈探析[J]
.学习与探索,1998(2):136-140.
被引量:1
5
任筱萌.
中国科举制度的对外影响[J]
.中国文化研究,1999(2):142-147.
被引量:4
6
周含.
论古代科举制度对文化的积极影响[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2):304-305.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2
1
苏玲.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J]
.甘肃高师学报,2008,13(4):123-125.
被引量:1
2
赵磊.
浅谈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影响[J]
.学理论,2013(2):133-134.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3
1
沈升良.
论宁波慈城科举兴盛的原因[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69-72.
2
冯用军,赵雪.
文化自信背景下科举文化的遗产、功能及其现代价值[J]
.中国考试,2022(2):9-22.
被引量:2
3
陈志峰,马艺鸣,黄淑敏.
儒家文化圈的教育公平与质量发展——以PISA最新公布数据为例[J]
.广东青年研究,2022,36(1):120-131.
1
易正春.
多学科视角下的腐败问题研究[J]
.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1):3-6.
被引量:2
2
谭景玉.
中国科举制度研究的新成果[J]
.博览群书,2003(6):84-85.
3
霍炳东,张新平,陈跃进.
国宝状元卷被盗案[J]
.人民公安,2008(9):52-55.
4
彭夯.
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保护的特征和影响[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4):63-67.
5
姚莉.
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研究分析[J]
.科技创业月刊,2011,24(16):118-119.
被引量:1
6
陆地.
信息共产主义化的特征和影响[J]
.新闻爱好者,2014(8):4-7.
被引量:4
7
唐志明.
论俾斯麦的社会保险立法[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33-36.
被引量:3
8
戴培元.
台湾当局大陆政策“外交”化的特征和影响[J]
.台湾研究,1992(3):15-20.
9
秦琳.
浅议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J]
.思想战线,2011,37(S2):173-174.
10
杨信.
桥梁与纽带:知识产权文化的意义探析[J]
.前沿,2005(5):135-136.
被引量:5
才智
2008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