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本文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化与内涵特点的基本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详细的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作者
王元莉
机构地区
天津杨柳青博物馆
出处
《才智》
2009年第8期194-195,共2页
Ability and Wisdom
关键词
非物质
文化遗产
社会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3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523
同被引文献
6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7
1
阎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原生态”[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2):28-30.
被引量:11
2
江玉祥.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报[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5(6):11-14.
被引量:9
3
彭建康.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5(6):7-10.
被引量:11
4
王琴红.
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J]
.南方文物,2006(4):118-122.
被引量:6
5
吕建昌,廖菲.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国际认同[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2):103-107.
被引量:12
6
贺学君.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
.江西社会科学,2005,25(2):103-109.
被引量:467
7
杨琳曦.
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以端午祭申遗成功为视点[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3(1):99-103.
被引量:19
二级参考文献
33
1
彭林.
论我国民俗的未来走向[J]
.民俗研究,1998(1):15-17.
被引量:3
2
陈池.
多点反思,少点义愤[J]
.社会观察,2004(7):16-17.
被引量:2
3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J]
.文物工作,2004(5):1-7.
被引量:11
4
郑义淑.
韩国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4):38-41.
被引量:12
5
桑德诺瓦.
质疑“原生态”音乐[J]
.艺术评论,2004(10):14-17.
被引量:27
6
杨万娟.
韩国文化与中国楚文化渊源初探[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1):10-14.
被引量:20
7
陈勤建.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若干问题[J]
.江西社会科学,2005,25(2):110-120.
被引量:38
8
金兆钧.
关于“原生态”和“学院派”之争的观察与思考[J]
.人民音乐(评论),2005(4):46-49.
被引量:36
9
乌丙安.
文化记忆与文化反思——抢救端午节原文化形态[J]
.西北民族研究,2005(3):77-80.
被引量:21
10
翁敏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民族记忆的背影[J]
.中国社会导刊,2005(11X):26-28.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523
1
肖陶荣,朱智伟.
新媒体背景下我国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策略研究——以滇越铁路为例[J]
.新闻传播,2023(22):33-35.
2
李英,赵晓晓,朱亚成.
西藏当雄县“当吉仁”赛马会文化内涵及保护路径研究[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4):143-148.
被引量:2
3
石心玥.
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保护模式探析——以西泠印社对“中国篆刻艺术”的保护为例[J]
.西泠艺丛,2020(2):60-64.
4
杨欢.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博物馆展览工作新思路——以南京城墙为例[J]
.文化学刊,2021(4):29-32.
被引量:1
5
卫景宜.
珠三角非遗咸水歌的知识产权介入保护[J]
.岭南音乐,2023(6):60-64.
6
平锋,王琳.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地方性逻辑——以天等壮族霜降节为例[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4):125-130.
被引量:3
7
孙九霞.
抽离与回归的交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性之路[J]
.贵州社会科学,2023(8):91-98.
被引量:2
8
吕青,艾霞.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几点思考——以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为例[J]
.科技信息,2008(24):508-509.
被引量:6
9
平锋.
生态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基本原则--以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例[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3):133-137.
被引量:12
10
周耀林,程齐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化图谱表示[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1,1(3):67-72.
被引量:11
同被引文献
6
1
邹启山.
文化延续之命脉——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J]
.中外文化交流,2004(7):10-13.
被引量:26
2
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
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
.美术研究,2006(1):47-51.
被引量:188
3
胡敏中.
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J]
.新视野,2008(1):73-75.
被引量:17
4
谭必勇,张莹.
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
.图书与情报,2011(4):7-11.
被引量:81
5
王芳.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与建议[J]
.神州,2011(10):29-29.
被引量:3
6
蔡吉秋.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7(18):2-2.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3
1
王丽娜.
“互联网+”时代山西面塑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设计开发[J]
.湖南包装,2017,32(2):78-81.
被引量:4
2
杨建仁,钟昕.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十九大报告中文化自信的认识[J]
.北方经贸,2018(1):4-7.
被引量:2
3
李佩佩.
论意识在传统文化尤其传统音乐中的重要性[J]
.艺术品鉴,2019,0(9X):141-142.
二级引证文献
6
1
尹婧,安勇.
湘西苗族织锦技艺传承的式微及数字化保护策略[J]
.湖南包装,2017,32(4):26-29.
被引量:8
2
谢慧玲,张朵朵,何雨威.
地方性知识视角下非遗数字化平台的构建——以“新通道”项目为例[J]
.湖南包装,2017,32(4):32-35.
被引量:11
3
靳艳华,林晓.
“互联网+”背景下胶东面塑艺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讨[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8):123-125.
被引量:2
4
罗瑞.
“非遗”武术保护问题辨析[J]
.灌篮,2019,0(26):102-102.
5
董孔瑾.
玉龙县大具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调查研究[J]
.民族音乐,2020(1):33-39.
6
霍成,张万昆.
“互联网+”背景下山西面塑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和设计开发[J]
.科技经济导刊,2019(6):25-25.
被引量:1
1
曹洋.
中国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J]
.今日中国论坛,2013(11S):7-8.
被引量:2
2
张利,范爱国.
试论沁水文化的架构内涵特点及其发展[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1(6):48-55.
3
韩月波,张美林.
浅析扬州汉文化遗产的内容与价值[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6(3):114-116.
4
关於中国“西部文化”问题的讨论[J]
.青海民族研究,1995,6(1):83-85.
5
朱逸辉.
略论海南文化之发展[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12(3):12-19.
被引量:10
6
李婉华.
发挥文本价值,尽显语言训练魅力[J]
.内蒙古教育(B),2017,0(3):80-81.
7
胡慧源,刘璐.
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构建的意义及其外部约束[J]
.文化产业研究,2013(1):140-148.
8
洪瑞珠.
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J]
.内蒙古教育(D),2016,0(8):49-49.
被引量:1
才智
2009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