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交互主体视域下德育师生关系困境及其超越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反思当下德育师生关系,存在着"主体—客体论"、"双主体论"、"互为主客体论"三种典型模式,它们均以主体哲学为理论基础,使得师生关系局限于主客二分的关系当中,无法实现师生和谐。交互主体侧重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互性或共生性,为德育师生关系的重构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将交互主体理念运用于德育师生关系,形成交互德育师生关系,实现了对主客二分德育师生关系的超越。
作者
赵丽丽
翟洪强
穆小丽
机构地区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出处
《才智》
2011年第13期232-233,共2页
Ability and Wisdom
关键词
德育师生关系
主体性哲学
交互主体
超越
分类号
G456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9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876
同被引文献
5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冯建军.
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1):115-121.
被引量:216
2
郝文武.
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5-21.
被引量:138
3
鲁洁.
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
.教育研究,2002,23(1):3-9.
被引量:206
4
郭湛.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5(3):32-38.
被引量:351
二级参考文献
29
1
金惠敏.
孔子思想与世界和平——以主体性和他者性而论[J]
.哲学研究,2002(2):35-42.
被引量:9
2
杨大春.
超越现象学——列维纳斯与他人问题[J]
.哲学研究,2001(7):54-60.
被引量:33
3
冯建军.
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6-90.
被引量:83
4
杜威著 孙有中等译.新旧个人主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102.
5
小威廉姆E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21.
6
郭湛.主体性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53.
7
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现代交往与共生、共同的思想[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8
霍埃.批评的循环[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9
[美]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10
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8.
共引文献
876
1
李连杰,涟漪.
网络游戏中虚拟对象的获义、衍义与共义[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1(3):412-425.
2
谢秋山,杨旭.
垃圾分类政策缘何收效甚微?——基于1986—2019年中央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J]
.中国公共政策评论,2021(2):53-75.
被引量:5
3
段佳良.
主体间性视角下高中英语有效教学探讨[J]
.学园,2020(15):3-5.
4
汪小亚.
主体间性理论下“微超”视频口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研究[J]
.学园,2019,0(13):35-37.
5
李彩霞,屠晨皓.
“再域”:移动社交媒体在移民社会融合中的作用分析——基于浙江宁波董村的田野调查[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5):250-265.
6
吴羽希.
从生态翻译学看散文英译中主体间性的实现——以《雨前》英译本比较研究为例[J]
.现代英语,2024(1):102-104.
7
储招杨.
走向幸福生活:新时代我国德育目的生活化取向的实现进路分析——兼论新加坡德育目的对我国的启示[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2):100-106.
8
姚少宝.
学术概念何以“出圈”——以“内卷化”的网络传播为例[J]
.青年记者,2022(21):59-61.
9
覃玉荣.
混合模式下高校课程思政师生主体间性探索[J]
.文化与传播,2022,11(3):58-66.
被引量:2
10
高德胜.
爱与超越——鲁洁先生教育思想的两个关键支点[J]
.全球教育展望,2021,50(12):19-31.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5
1
史洁,冀伦文,朱先奇.
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
.中国高教研究,2005(5):84-85.
被引量:232
2
严海波,肖红燕.
论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736-738.
被引量:11
3
张凯斌,徐坤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和遵循的基本规律[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46-49.
被引量:10
4
关继兵.
河北电大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6(6):91-93.
被引量:1
5
晁中雷.
教师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
.教育探索,2003(3):98-98.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
1
李忠.
校园文化调研实践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54-57.
1
禹云闪,陆自荣.
交互主体对德育师生关系重构的意义[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6):37-39.
被引量:1
2
陈颖,于海波.
谈高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以学案设计的视角[J]
.科技创新导报,2013,10(16):152-153.
被引量:1
3
况姗芸.
课程论坛中的交互行为促进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6(12):31-34.
被引量:14
4
教学对话的本质[J]
.广西教育,2006(12B):6-6.
5
王延令.
语文教育的理性思辨[J]
.文教资料,2009(34):38-39.
6
李娟.
理解在“教师-学生”交互主体中的价值[J]
.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6(6):30-31.
7
刘瑞凌,张爱武.
主体性在教育中的确立和强化是素质教育的核心[J]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3(3):89-90.
8
王晓玲.
论个性化教学的“点”[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4):19-21.
9
叶黎明.
主体的追寻: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与启示[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18(4):85-87.
被引量:3
10
左静妮.
课堂教学的交互主体对话性质[J]
.现代交际,2015(7):242-242.
才智
2011年 第1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