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茶世界》
2006年第2期29-36,共8页
Tea World
同被引文献26
1 刘仲华,黄建安,施兆鹏.黑茶初制中主要酶类的变化[J] .茶叶科学,1991,11(S1):17-22. 被引量:50
2 周红杰,李家华,赵龙飞,韩俊,杨行吉,杨伟,吴新庄.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J] .茶叶科学,2004,24(3):212-218. 被引量:154
3 唐颢,杨伟丽,文海涛,黄华林.乌龙茶做青中果胶酶的活性变化[J] .中国茶叶加工,2004(4):35-38. 被引量:6
4 龚加顺,周红杰,张新富,宋姗,安文杰.云南晒青绿毛茶的微生物固态发酵及成分变化研究[J] .茶叶科学,2005,25(4):300-306. 被引量:86
5 杨抚林,邓放明,赵玲艳,夏岩石.黑茶微生物学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杂志,2006,26(1):81-84. 被引量:45
6 梁名志,夏丽飞,陈林波,方成刚,段志芬,陈继伟,杨盛美,孙荣琴.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0):321-325. 被引量:75
7 陈杖洲.渥堆后发酵陈化与普洱茶品质的形成[J] .贵州茶叶,2007,35(2):1-5. 被引量:14
8 李中皓,刘通讯.过氧化物酶对成品普洱茶品质的影响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2007,23(7):29-31. 被引量:11
9 刘勤晋,伊奈和夫.普洱茶香味成分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7(04).
10 X Xu,M Yan,Y Zhu.Influence of Fungal Ferment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latile Compounds in the Puer Tea Manufacturing Process. Engineering in Life Sciences . 2005
引证文献3
1 张春花,单治国,袁文侠,李亚莉,孙婷婷,秦太峰,夏凯国,任洪涛,李国荣,周红杰.不同有益菌固态发酵对普洱茶香气成分的影响研究[J] .茶叶科学,2010,30(4):251-258. 被引量:29
2 李中皓,刘通讯.外源酶对成品普洱茶品质的影响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08,29(2):152-154. 被引量:15
3 胡捷,刘通讯.不同潮水量下普洱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及酶活变化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7):93-97.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49
1 王秋霜,凌彩金,柯乐芹,黄国资,赵超艺.普洱茶香气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2009,36(12):42-45. 被引量:18
2 谷勋刚,张正竹,宁井铭.普洱茶渥堆样品及成茶中游离态与酸解态香气香型变化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1,32(7):96-99. 被引量:6
3 曹艳妮,刘通讯.不同储存时间普洱生茶和熟茶香气成分分析[J] .食品工业,2011,32(10):64-67. 被引量:21
4 曹艳妮,刘通讯.普洱生茶和熟茶香气中萜烯类和甲氧基苯类成分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5):128-130. 被引量:22
5 颜振敏,吴艳兵,冯俊旗,魏新军.普洱茶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J] .光谱实验室,2012,29(4):2235-2237. 被引量:4
6 兰欣,汪东风,张莉,赵纪合.HS-SPME法结合GC-MS分析崂山绿茶的香气成分[J] .食品与机械,2012,28(5):96-101. 被引量:39
7 胡捷,刘通讯.不同工艺条件对普洱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及酶活的影响[J] .现代食品科技,2013,29(3):571-575. 被引量:10
8 晋照普,牛津桥,宋豪,纪晓楠.茶叶再造烟叶对卷烟烟气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1):38-40. 被引量:9
9 罗红玉,钟应富,袁林颖,张莹.微生物在传统茶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013,35(1):13-16. 被引量:2
10 杨富亚,许波,李俊俊,唐湘华,杨云娟,慕跃林,黄遵锡.普洱茶渥堆过程中复合酶制剂的应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4057-4060. 被引量:12
1 覃士才.谈谈有机茶生产与加工的技术措施[J] .茶业通报,2001,23(3):16-18. 被引量:1
2 吴雪原.在陈椽教授、王泽农教授百年诞辰纪念大会上的讲话[J] .茶业通报,2008,30(4):156-157.
3 徐凯明.王泽农教授与汉中名茶——缅怀和纪念王泽农教授百年诞辰[J] .汉中科技,2009(1):63-64.
4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J] .茶世界,2004,0(7):38-40.
5 翁寿楠.红茶大师——记冯绍裘先生在鄂工作二、三事[J] .广东茶业,2005(6):3-5.
6 陈英灿.如何鉴评普洱茶[J] .茶世界,2005,0(2):29-39.
7 卢俭,张玉兰.酸牛乳生产中乳酸发酵机制和后酸化控制[J] .江西食品工业,2008(1):33-35. 被引量:1
8 黄贤庚.乌龙茶与红茶孰先孰后之浅见[J] .中国茶叶,2017,39(2):36-39.
9 梅峰.加强联合 振兴茶业——吴觉农茶学思想研讨[J] .中国茶叶加工,1994(3):2-5.
10 张玉龙,胡萍,湛剑龙,陈韵.发酵酸菜的研究及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5(12):3998-4003. 被引量: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