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评伊里奇“去学校化”观点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激进地提出要取消学校的观点,这在国际教育界引起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但不可否认,伊里奇揭露了现代学校教育的种种弊端,他对现代学校的批评是一针见血的。虽然伊里奇“去学校化”的观点太过激进和空想,但是他对社会制度(包括学校教育制度)的批判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作者
谢童楠
机构地区
浙江大学
出处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第1期6-8,共3页
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Electronic Edition)
关键词
去学校化
教育制度
教育垄断
分类号
G40-01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9
1
Ivan Inich.Deschooling Society [M].Great Britain:Cox & Wyman Ltd,Read- ing,1986.
2
李曼儒.IvanIllich批判教育学“去学校化社会”观点的考察[D].台湾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11.
3
朱洵.
现代学校的负功能批判及其化解——基于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的解读[J]
.教育学术月刊,2013(4):100-105.
被引量:5
4
Robert Polk Thomson.Book Reviews and Notes [J].JSTOR, 1973(1): 164-167.
5
温滢雅.去学校化论者再探:重读伊里区的“学校无用论”[J].社会与区域发展学报,2009,2(1):89-114.
6
http://baike.baidu.com/view/3120406.htm? fr=-aladdin 2014-11 - 14.
7
Alana Jelinek. Deschooling Society [J]. Journal of visual culture, 2011 (1): 89-94.
8
Jean B.McGrew.About books [J] .NAS SP BULLETIN, 1972( 1 ): 110-114.
9
王晋,杜文阁.
《非学校化社会》之要旨解读及其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J]
.新教育(海南),2011(8):62-63.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17
1
郑莉.
鲍曼论现代性与大屠杀的选择性亲和[J]
.求是学刊,2004,31(4):44-49.
被引量:4
2
漆玲玲.
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述评[J]
.外国教育研究,2004,31(10):9-12.
被引量:8
3
赵红亚.
伊里奇终身教育思想探微[J]
.成人教育,2007,27(11):11-15.
被引量:4
4
董仁忠.
新形势下“大职教观”若干问题的探讨[J]
.辽宁教育研究,2007(9):87-90.
被引量:5
5
钱民辉.教育社会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4-47.
6
Illich,I. Deschooling Society[M].Marion Boyars Publishers Ltd,2000.
7
Bourdieu.P. The Forms of Capital[A].Socie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8
Bernstein.B. Class,Code and Control[M].London Routledge,1990.
9
Bowles.S,Gintis,H.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Economic Life[M].Haymarket Books,2011.
10
Weber M;钱永祥.学术与政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68-169.
共引文献
4
1
王坤,刘影春.
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对全国26省248个村的调查与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2013(9):52-55.
被引量:18
2
张家军,杨洁.
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论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9):7-11.
被引量:2
3
康鑫淳.
浅析伊里奇“非学校化”教育[J]
.现代交际,2016(6):230-231.
被引量:1
4
吴荷.
论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思想对终身教育的启示[J]
.中国成人教育,2018(10):17-19.
1
王志强.
浅谈新课改下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4(8):81-81.
被引量:1
2
刘里.
走出校门:助推教师成长[J]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2(9):51-52.
3
童大焕.
教育产业化,还是教育垄断[J]
.中国改革,2004(12):29-30.
被引量:2
4
高燕.
伊呈奇对“学校化社会”的批判及对我们的启示[J]
.现代教育论丛,2007(4):15-19.
被引量:4
5
俞可,布尔克哈尔特·米尔克.
Burkhard Mielke 开辟通向各种学习机遇的路径[J]
.上海教育,2012(4):13-13.
6
李丽.
是“非学校化”,更是“非制度化”——对《非学校化社会》的再思考[J]
.现代教育论丛,2014(5):17-24.
被引量:2
7
涌泉.
素质教育缘何不受欢迎[J]
.时代潮,2005,0(18):5-5.
被引量:3
8
高海燕,茹菲.
基于慕课技术的中学翻转课堂实例研究[J]
.北京教育教学研究,2016,0(3):7-9.
9
教育部门叫停私塾:教育只能国家办?[J]
.学习博览,2009(12):6-6.
10
李萍.
伊里奇“去学校化”思想述评——学校批判视角下的“去学校化”理论[J]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2(3):38-41.
被引量: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