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顺应论的角度看贺岁短信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本文借助于顺应论的理论框架,从"编成式"短信的非语言语境着手,分析了"短信写手们"在短信创作过程中如何顺应交际语境中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等因素,使自己编写的短信受到人们的认可、青睐,并在拇指间广泛流传。
出处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1-12,共2页 Journal of Taiyuan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6

  • 1丁妍,沈汝发.手机短信:一种文化新主张[J].中国青年研究,2003(3):6-11. 被引量:51
  • 2郜元宝.《指尖上的汉语-1.9亿条短信中的语言灾难》[N].《文汇报》,2004年2月5日.
  • 3.《感谢“酱紫”的“口音”-2004 语文观察报告》[N].《南方周末》,2004年12月30日.
  • 4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M].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3-334页.
  • 5[美]保罗·麦吉著.幽默的起源与发展[M].阎广林,王小伦,张增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第13,2页.
  • 6杨宇.短信时代[N].广州日报,2003—03—19(B6).

共引文献3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