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出版禁令法律与民国作家的生存空间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中华民国时期不同执政府延续了晚清时代通过立法途径有效管控图书出版的方针,在文学图书出版禁令方面强化了书报检查、许可、惩罚的立法与执法力度。相应的是,民国作家为了争取创作与出版自由,进行了长期而曲折的博弈,其文学生存空间具有两重性,与法相倚成为常态。由于出版禁令法律的介入,民国作家的文学创作一方面得到了部分版权保护,思想自由度较高;另一方面又有法律的约束与限制,呈现出一种对峙状态。创作自由与出版禁令两者处于两条时而交错,时而并行的轨道之中,大体奠定了民国文学衍变与生长的基础和格局。
作者
颜同林
机构地区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3-159,共7页
Fujian Tribune
关键词
民国机制
出版禁令
图书审查
民国作家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5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101
同被引文献
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9
1
李怡.
民国机制: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阐释框架[J]
.广东社会科学,2010(6):132-135.
被引量:62
2
陆晓芳.
晚清翻译的实学性——南洋公学译书院外籍汉译考论[J]
.东岳论丛,2014,35(12):36-41.
被引量:14
3
张远君:《晚清书报检查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4
王富仁.
传播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
.读书,2004(5):86-89.
被引量:29
5
菲舍尔?科勒尔:《文学社会学》,张英进、于沛:《现 当代西方文艺社会学探索》,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第38瓦.
6
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乙编》,中华书局,1957 年版,第171-172页.
7
秋翁:《三十年前之期刊》,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 史料》(第1卷现代部分上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401页.
8
倪墨炎:《国民党当局查禁书刊的印记》,《现代文坛 灾祸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58页.
9
邹韬奋:《对保障文化事业的再呼吁》,《韬奋文集》 第3卷,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49页.
二级参考文献
25
1
张道藩.《关于“文艺政策”的答辩》[J].文化先锋,1942,1(8).
2
盛宣怀:《请设学堂片》(1896年9月),载《愚斋存稿》(思补楼藏版)卷一,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第53页.
3
盛宣怀:《请调沈曾植、费念慈委用片》(1901年6月),《愚斋存稿》卷五,第176页.
4
盛宣怀:《请设铁路法文速成学堂片》(1905年8月),《愚斋存稿》卷十二,第312页.
5
盛宣怀:《呈进南洋公学新译各书并拟推广翻辑折》(1901年6月),《愚斋存稿》卷五,第175页.
6
盛宣怀:《南洋公学附设译书院片》(1898年4月),载《愚斋存稿》卷二,第85页.
7
杨耀文:《本校四十年来之重要变迁》,原载.徐名材主编:《交通大学四十周年纪念刊》(1936年8月),转引自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18-319页.
8
盛宣怀:《南洋公学历年办理情形折》(1902年9月),《愚斋存稿》卷八,第240页.
9
盛宣怀:《南洋高等商务学堂移交商部接管折》(1905年2月),载《愚斋存稿》卷十一,第289页.
10
盛宣怀:《请专设东文学堂片》(1901年6月),载《愚斋存稿》卷五,第177页.
共引文献
101
1
黄轶.
八九十年代以来现代文学的价值重建和文学史重构与海外研究[J]
.文艺理论研究,2014(4):27-36.
被引量:4
2
龙迪勇.
学术传播与时空偏向——兼析全球文化语境下我国学术期刊的现状和走向[J]
.江西社会科学,2004,24(8):193-203.
被引量:2
3
赵建国.
文学传播研究现状述评[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1):131-136.
被引量:8
4
温奉桥,李萌羽.
现代报刊、稿费制度与张恨水小说——张恨水小说现代性的一个侧面[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6):36-40.
被引量:7
5
田青.
老向创作的黄土情结和大众风格[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2):55-58.
被引量:2
6
张邦卫.
“后工具时代”与媒介的诗性诉求——兼论媒介的文学基因与审美质素[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2):91-94.
被引量:3
7
高丽琴.
被“遗忘”的参与者——商业化倾向与文学现代化关系之考察[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7(4):6-7.
8
江月华,赵小军.
现代传媒的发展与文艺生产机制的转型——以鸳鸯蝴蝶派和都市情感剧为例[J]
.巢湖学院学报,2008,10(1):58-61.
9
陈罡.
新媒体与新文体[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31(3):27-31.
被引量:3
10
程小强.
文化传播、公共舆论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文化传播与现代中国文学》读札[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8(2):24-27.
同被引文献
3
1
黄岭峻.
从大众语运动看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J]
.近代史研究,1994(6):120-121.
被引量:10
2
程凯.
1920年代末文学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与唯物史观文学论的兴起[J]
.文史哲,2007(3):94-102.
被引量:19
3
李怡.
国家与革命——大文学视野下的郭沫若思想转变[J]
.学术月刊,2015,47(2):113-119.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
1
1
丁晓妮.
1930年代前期的歌谣与诗人的“大众化”研究[J]
.临沂大学学报,2017,39(4):23-30.
1
禹权恒.
“民国文学”的话语蕴涵与阐释空间[J]
.理论导刊,2014(3):104-107.
被引量:1
2
张武军.
民国机制和郭沫若的创作及评介[J]
.文艺争鸣,2013(5):42-48.
被引量:1
3
颜同林.
“民国机制”与翻译文学的兴盛[J]
.山东社会科学,2016(6):73-81.
被引量:4
4
甘维.
张爱玲小说的讽刺艺术及其成因[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7):182-183.
被引量:2
5
王志强.
马克思主义风格论初探[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1):9-16.
被引量:1
6
余杰.
伪君子云集[J]
.书屋,2001(12):42-44.
7
董文成.
“新红学”的贫困和危机[J]
.红楼,2001(4):18-20.
8
张梦瑶.
评张柠《民国作家的观念与艺术——废名、张爱玲、施蛰存研究》[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8):208-212.
9
徐诗颖.
“民国机制”文学史观和价值评判研讨的反思[J]
.新余学院学报,2014,19(4):79-80.
10
黄孝阳.
鸟冢[J]
.意林,2007,0(18):28-29.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