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的时代价值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和"是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不同层次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所以然的根据都归于太极之"和"。"和"的内涵从声音的调和、味道的调和,发展到药物的调和、政治的调和、人际的调和、思想的调和、万物的调和,最终上升到无所不在的"和"。无所不在的"和"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不断地由实而虚,逐渐成为中国人对世界的根本认识,成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成为中国太极思想的代言,成为中国哲学的本体。这个本体"和"不是孤立、静止、片面的本体,而是蕴含着阴阳和合、生生不息的本体。阴阳和合、和实生物、和如羹、和而不同、仇必和而解是"和"哲学内涵的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全面、深刻体悟"和"的五个方面,只有时时抱住"阴阳""生生"才能深刻体悟这五个方面。"和"既有"阴阳和"的辩证,也有"多元和"的包容。辩证与包容是客观的,但价值观是人对客观的主观选择,虽然"对立"与"统一"是矛盾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但在对"对立"与"统一"的主观选择中,中国哲学的传统强调"统一",而不是"对立",这是客观事实。
作者 李海玲
出处 《大庆社会科学》 2016年第1期74-78,共5页 Daqing Social Sciences
基金 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的时代价值"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15030106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二级参考文献11

  • 1范曾.和谐是构建未来地球村的蓝图[J].民主,2007(6):41-41. 被引量:2
  • 2蔡仲德.附录·冯友兰先生评传.中国现代哲学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 3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篇.船山全书.第12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6.
  • 4王植.正蒙初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97册[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 5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8.
  • 6《地球年度资源前天已用完》,《参考消息》2011年9月29日,第7版.
  • 7《世界面临“第六次大灭绝”》,《参考消息》2011年9月10日,第7版.
  • 8Fritjof Capra, Uncommon Wisdom, Conversations With Remarkable People, Simon & Schuster, 1988, p. 36.
  • 9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 10杨耕.哲学的本性与位置[J].哲学动态,2012(11):11-14. 被引量:4

共引文献19

同被引文献21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