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七年"(1949—1966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从"十七年"电影发展历程来看,这一时期中的几个转折点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尤其是其开放的艺术氛围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从单一的政治语境引向了多元化发展的大道。"十七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逐渐探索出具有表意功能的镜头语言,呈现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特有的民族身份认同和影像性视觉表达。
出处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第1期66-68,共3页
Journal of Gansu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基金
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十七年(1949-1966)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影像符号表达与身份认同研究"(Yxm2014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