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标记理论的成因及其在类型学中的发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任何语言体系中,都存在着对立但不对称的现象。标记理论便是基于对这一现象的阐述而被广泛应用到语言范畴的各个层面之中。标记理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与掌握个别语言的特征,对语言共性和语言变异的研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论述了标记理论的形成原因。此外。对该理论在类型学中的发展也作出了总结。
作者
马丽利
机构地区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
出处
《活力》
2015年第22期27-27,共1页
Vitality
关键词
不对称
标记理论
类型学
分类号
H35 [语言文字—俄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7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12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沈家煊.
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29(1):4-13.
被引量:178
2
张凤.
标记理论的再评价[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2(6):44-46.
被引量:34
3
付琨.
标记理论的介绍与应用[J]
.汉语学习,2005(3):35-41.
被引量:20
二级参考文献
27
1
曹秀玲.
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J]
.汉语学习,2000(4):7-11.
被引量:82
2
张克定.
汉语语用否定的限制条件[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9(1):66-68.
被引量:17
3
张凤.
标记理论的再评价[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2(6):44-46.
被引量:34
4
王寅.
标记象似性[J]
.外语学刊,1998(3):51-56.
被引量:97
5
项开喜.
事物的突显性与标记词“大”[J]
.汉语学习,1998(1):12-16.
被引量:52
6
石毓智.
形容词的有无标记用法与疑问句式的交错关系[J]
.汉语学习,1996(5):10-15.
被引量:6
7
张国宪.
语言单位的有标记与无标记现象[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4):77-87.
被引量:26
8
王晓澎.
《汉语形容词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现象》商榷[J]
.汉语学习,1995(3):13-18.
被引量:2
9
王立非.
关于标记理论[J]
.外国语,1991,14(4):32-36.
被引量:59
10
王立非.
布拉格学派与标记理论[J]
.外语研究,1991(1):1-7.
被引量:32
共引文献
212
1
王浩,严翼相.
汉语词外译韩文标记现况与方式比较研究[J]
.南开语言学刊,2020(1):88-96.
2
江傲霜,刘亚丽.
典型理论研究综述[J]
.红河学院学报,2003,1(6):25-28.
3
李媛媛.
现代汉语标题标记手段研究[J]
.文教资料,2007(9):75-76.
被引量:1
4
杨荣华.
标记理论研究综述[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4):38-39.
被引量:3
5
杨阳.
从认知心理角度看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J]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23(4):77-80.
被引量:2
6
周统权.
“上”与“下”不对称的认知研究[J]
.语言科学,2003,2(1):39-50.
被引量:32
7
时秀娟.
现代汉语方言元音格局的类型分析[J]
.南开语言学刊,2007(1):70-78.
被引量:11
8
于善志,张新红.
从独词句和否定句看标记与习得序列[J]
.现代外语,1999,22(4):382-396.
被引量:13
9
张建理.
两类不同标记性的英语反义词[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9(2):66-70.
被引量:1
10
张凤.
标记理论的再评价[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2(6):44-46.
被引量:34
1
桑晓丽.
浅谈中西语言的文化差异和共性[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19-120.
被引量:2
2
吴碧宇.
从语言共性看满汉英的格标记对比[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2(2):72-73.
被引量:1
3
马红文.
汉英指示代词的使用比较研究[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6(9):147-149.
4
罗虹.
英、汉谚语的比较与翻译[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17(8):99-101.
5
朱冠明.
情态动词“该”的来源——附论“可能”[J]
.汉语史学报,2006(1):116-126.
被引量:10
6
张立杰.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摭谈[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2(3):128-130.
被引量:4
7
吴利琴.
汉英词汇差异探微[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6):99-100.
被引量:1
8
段春红.
从符号学视角探析网络语言的特征[J]
.北方文学(中),2014,0(12):58-59.
被引量:1
9
王爱国.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纵横观[J]
.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2,20(5):39-43.
10
张秋菊,王志科.
德、英语言比较在二外教学中的应用[J]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23(2):66-69.
被引量:4
活力
2015年 第2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