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十日谈》的悲剧精神与文化渊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乔万尼·薄伽丘所著的《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文学作品;意大利近代著名评论家桑克提斯曾把《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十日谈》记录了人生百态,它的悲剧在希腊悲剧的影响下呈现出一种虚幻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当代文学有着很深刻的影响。文章主要对《十日谈》的悲剧精神与文化渊源进行分析。
作者
贺筠博
机构地区
湘乡市第一中学
出处
《青年与社会(下)》
2015年第12期272-272,共1页
Youth and Society
关键词
《十日谈》
悲剧精神
文化渊源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马小朝.
比较研究中西悲剧精神的方法论原则[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4):66-71.
被引量:2
2
李雪梅.
《十日谈》的理论基础和道德原则浅析[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93-97.
被引量:3
3
邱紫华,陈素娥.
《十日谈》中的喜剧精神与悲剧精神[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2-79.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
20
1
杨恒达.
比较文学教材中的学科定义问题[J]
.中国比较文学,2001(2):108-114.
被引量:9
2
[瑞士]皮亚杰 王宪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74.
3
[6]Talcott Parsons.Introduction[A].in Max Weber ed.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C].translated by Ephraim Fichoff.Bosdon:Beacon Press,1964.
4
[7][德]雅思贝尔斯.智慧之路[M].柯锦华,等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5
[9]Edward Burnett Tylor.Primtive Culture Vol.1[M].New York 1889.
6
[10]Jams George Frazer.The Golden Bough,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 Vol.1,abridged edition[M].London:Macmillan Company,1940.
7
[13][意大利]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8
[19]中国基督教协会.新约全书[Z].
9
[21]孔汉思.中国宗教与基督教[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
10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26.
共引文献
8
1
何岳球.
《坎特伯雷故事》中的狂欢化喜剧特色[J]
.外国文学研究,2003,25(4):55-59.
被引量:4
2
黄书亭.
企业危机管理策略述要[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57-60.
3
韩博.
《十日谈》与《源氏物语》中女性角色之比较[J]
.北方文学(中),2012(9):28-29.
4
王立.
“食仇母题”:中西方复仇故事书写的社会政治功能[J]
.北方论丛,2016(1):13-18.
5
陈素娥.
巴赫金论怪诞现实主义[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3):58-61.
被引量:7
6
贾晶.
薄伽丘人文主义世界观中的“市井风情”[J]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8(2):70-74.
7
加高.
浅析《十日谈》的隐喻对现代社会的影响[J]
.青年文学家,2010,0(1X):63-63.
8
黄永林.
民间荤故事的功能价值及其文化意义[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2(3):68-73.
被引量:6
1
朱云.
浪漫精神与文化寻根的交织——论红柯的长篇小说《西去的旗手》[J]
.安康学院学报,2009,21(6):73-76.
2
张同吾.
诗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蕴──一九九五年诗的审美形态[J]
.文艺评论,1996(2):44-51.
被引量:1
3
黄群英.
民国文学精神与文化品格形成探析[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14,35(2):136-141.
被引量:3
4
周兰桂.
“阿Q精神”与文化给定[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84-90.
被引量:1
5
闫文.
精神与文化的背负者——骆一禾论[J]
.诗探索,2011(7):95-106.
6
邵宁宁.
家园彷徨:《憩园》的启蒙精神与文化矛盾[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2):207-215.
被引量:22
7
陈全黎.
网络文学批评实践——以《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为个案[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6):49-51.
8
张缨,陈协霞.
《鲁滨逊漂流记》的意图探索[J]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2):85-88.
9
杨林昕.
田园诗与海子生命理想的圆合[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78-82.
10
余达忠.
身份认同与文化想象——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建构[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28(5):17-20.
被引量:6
青年与社会(下)
2015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