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法刑事件中孔子德法互济思想观略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孔子提供了一种"德法互济"的思想。以法刑事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或许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此种思想的意涵。在孔子那里,"杀"与"礼"的矛盾仅仅是一种表象,基于"礼"所指向的政治秩序构建这一目标,二者获得了内在的统一性。孔子不但注意到了任刑对于德教的反向推助作用,同时亦以德教之于任刑的先在性作为必要条件。孔子对听讼者的德行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并通过自身的司法实践证说了其社会价值。通过上述三个维度,孔子试图在社会正义与民众幸福之间取得某种平衡,以此构建一幅道德生活的理想图景。此种"德法互济"思想既没有偏离"德主刑辅"的基调,亦没有视法治为一种绝对的消极手段。在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现代社会,孔子的此种思考或许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贡献新的治国智慧。
作者 陈继红
出处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58,共8页 Morality and Civilization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AZX017)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江苏省"333"工程人才计划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二级参考文献25

  • 1马作武.孔子法思想辨正[J].法学评论,1998,16(1):113-116. 被引量:5
  • 2陈中浙.和谐社会的儒家哲学基础——以荀子“群居和一”的政治理想为中心[J].哲学研究,2007(5):44-52. 被引量:7
  • 3《汉书·刑法志》,中华书局,1974年.
  •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93-294页.
  • 5蒋庆.《从心性儒学走向政治儒学》,《当代新儒学论文集(外王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第153-178页).
  • 6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台北:学生书局,1996年版,第4卷,第123-124页).
  • 7《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中的《现代新儒学建立的基础:“仁学”与“人学”合一之道》.
  • 8《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中的《本体与实践:牟宗三与康德哲学》.
  • 9tr. By, Louis Infield. Indianapolis and Cambridge: Hackett Publishing Co, 1980,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30
  • 10康德.《伦理学讲义》中关于Universal Practical Philosophy

共引文献58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