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羞恶、义与正当--孟子“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详解及其理论内涵 被引量:1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孟子"义"论的独特之处是把它与羞恶联系在一起,认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以往的诠释把踰羞恶(义)纳入恻隐(仁)之中,忽略了羞恶和义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独特内涵。通过在面对"嗟来之食"和"穿踰为盗"等事件时的心理感受以及"心有所同然"的设准,孟子显示和阐明了"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的道理。盖在孟子看来,情感的赞许或谴责(羞恶之心偏在谴责),这是道德区别和道德判断的根源,亦即社会上形成义与不义之普遍原则的基础。就此而言,孟子似乎表达了类似休谟的观点。孟子认为坚守羞恶之心之不喜为的底线,进而扩充羞恶之心于事事物物上,无为其所不为,则无所往而不为义。孟子经常把羞恶和义的讨论与食物、财物、职位、富贵等益品的取与以及出仕之道联系在一起,其义论蕴含有正当和权利的观念,以及非常鲜明的道义论的道德立场。
作者 陈乔见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6-145,共10页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义观念研究”(14CZX021)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 1[日]伊藤仁斋.《论孟字义》"《仁义礼智》"第九条,吉川幸次郎、清水茂校注.《伊藤仁斋、伊藤东涯》(日本思想大系33),东京:岩波书店,1971年,第131页.
  • 2《孟子》,皆据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 3《滕文公下》"彭更问日后车数十乘"章(6·4).
  • 4庞朴.《儒家辩证法研究》,见刘贻群所编.《庞朴文集》第一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40-455 页.
  • 5陈少明.仁义之间[J].哲学研究,2012(11):32-40. 被引量:20

二级参考文献9

  • 1陈少明.关于羞耻的现象学分析[J].哲学研究,2006(12):100-107. 被引量:27
  • 2《庞朴文集》,2005年,山东大学出版社.
  •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鹅湖出版社,1984年,页199.
  • 4.《孟子》[M].,..
  • 5.《论语》[M].,..
  • 6.《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14页.
  • 7叔本华 任立 孟庆时 译.《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M].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4页.
  • 8《想象的逻辑》.载《哲学动态》2012年第3期第一节.
  • 9倪梁康,2010年:《从伪善现象看个体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分离》, 《心的秩序》,江苏人民出版社.

共引文献19

同被引文献90

引证文献13

二级引证文献2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