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戏剧形态研究的新突破——评《元杂剧演述形态探究》
被引量:5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4-96,共3页
Academic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34
-
1周宁.叙述与对话:中西戏剧话语模式比较[J].中国社会科学,1992(5):181-194. 被引量:13
-
2金元浦.论文学的主体间性[J].天津社会科学,1997(5):85-90. 被引量:38
-
3刘代霞.元杂剧婚恋关系中女性形象的复杂性及其成因[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21(1):50-54. 被引量:9
-
4[美]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
5范嘉晨.元杂剧包公戏评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6.
-
6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第37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
7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
8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2):100-109.
-
9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
10[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0.
二级引证文献11
-
1王利娜.简论春香在《牡丹亭》中的性格特点及地位[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2):81-82. 被引量:1
-
2王利娜.简论红娘在《西厢记》中的性格特点及地位[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56-57.
-
3武益禾.“本我”“自我”“超我”的统一——红娘在《西厢记》中的行为[J].长治学院学报,2013,30(6):45-48. 被引量:1
-
4赵庆玲.略论《王西厢》红娘与《(亻刍)梅香》樊素形象的不同[J].德州学院学报,2015,31(1):55-58.
-
5凌丽.论《蕉帕记》的“奇”[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2):50-56.
-
6陈麟辉.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提升名人纪念馆社会教育功能的路径[J].中国博物馆,2018(1):70-74. 被引量:6
-
7韩娟,冯庆华.明清传奇戏曲叙事视角再现方式研究——以《牡丹亭》英译为例[J].外语学刊,2021(4):88-94. 被引量:4
-
8吴文昭.两个最佳女配角——《西厢记》红娘与《牡丹亭》春香试比较[J].考试周刊,2007(32):28-30. 被引量:4
-
9张丽娟.浅谈《西厢记》中红娘形象[J].明日风尚,2016,0(16):249-249.
-
10衣晓旭.论《西厢记》中不同类的行动元对叙事的推动作用[J].青春岁月,2016,0(3):34-34.
-
1曾耀农,曹洪亮.古代戏剧的传播美学与现代传播艺术[J].重庆社会科学,2009(1):60-66. 被引量:1
-
2中国戏剧[J].中国戏剧,1995(10):1-1.
-
3中国戏剧[J].中国戏剧,1995(7):1-1.
-
4中国戏剧[J].中国戏剧,1995(11):1-1.
-
5中国戏剧[J].中国戏剧,1995(6):1-1.
-
6中国戏剧[J].中国戏剧,1995(9):1-1.
-
7中国戏剧[J].中国戏剧,1994(8):1-1.
-
8中国戏剧[J].中国戏剧,1994(10):1-1.
-
9中国戏剧[J].中国戏剧,1994(11):1-1.
-
10熊源伟著.《等到天黑——纽约观剧90天》[J].歌剧,2004(114):5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