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百年十四行体中国化进程论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中国诗人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完成了十四行体由欧洲向中国的转徙,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丰硕成果。十四行体中国化经历了若干历史阶段。早期创作无意输入诗体,一九二〇年代中期新月诗人和京派诗人开始有意输入,并积极推动汉语十四行诗建立自身规范。一九三〇年代中期到"文革"结束,十四行体中国化的基本线索是在改造中创作变体。新时期是中国十四行诗创作的繁荣期,重要特征就是创作的百花齐放和体式的多元探索,它充分展示了汉语十四行诗发展的新成果。
作者 许霆
机构地区 常熟理工学院
出处 《东吴学术》 2016年第2期58-75,共18页 Soochow Academic
基金 国家社科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十四行诗史稿"(15FZW021)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7

  • 1柳无忌:《为诗辩护》,《文艺杂志》第1卷第4期,1932年9月.
  • 2梁宗岱.试论直觉与表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44,8(1):213-257. 被引量:9
  • 3闻一多:《致吴景超》(1922年9月24日),《闻一多书信选集》,第6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 4徐志摩.《白朗宁夫人的情诗》[J].新月,1928,(1):164-164.
  • 5冯至.我和十四行诗的因缘[J].世界文学,1989,0(1):280-287. 被引量:12
  • 6朱湘:《“巴俚曲”与跋》,《青年界》四卷第5期,1933年12月.
  • 7朱自清.《新诗杂话》,见《朱自清全集》(2),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86页.
  • 8吴兴华:《再来一次》,《新诗评论》2007年第1辑(总第5辑),第4l页,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 9覃莉《关于汉语十四行诗的写作与翻译问题——邹建军先生访谈录》,载华中师范大学邹建军建立的《中外文学讲坛》文章.
  • 10杨匡汉:《诗人琴弦上的Sonnet变奏》,《矫矫不群》,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共引文献8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