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微媒介与“微生活”中的审美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微媒介所产生的媒介化个体导致了非媒介环境的消亡和微众的勃兴。微媒介的上述社会学后果提出了对"微生活"的审美化进程进行再思考的要求。作为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新现象,"微生活"中的审美愉悦呈现出一种快适感特征,是混合着私人利害性、表演性、交往想象力与非反思性理解力的新型审美化快感。"微生活"审美化的主要社会学力量已经不再是所谓的"新型文化媒介人",而是由媒介化个体组成的"微众"。微媒介环境中,"微众"趣味的生成与社会流动以特有的"精英←→微众"模式有别于传统媒介环境中的"精英→大众"模式和"精英←→新型资产阶级←→大众"模式。面对这一新型模式,精英艺术及其审美究竟何为,仍需斟酌思量。
作者 杨光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2-158,共7页 Social Science Journal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11CZW01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13JJD750011)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12

  • 1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497页.
  • 2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页.
  • 3本·海默尔.《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王志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 4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 5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 6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5.
  • 7《小米微信营销拉粉秘籍》,http://www.kejixun.com/arti-cle/201305/9343.html.
  • 8林东明.《浅析互联网时代移动通信的数字化技术发展》,《科技展望》2014年第3期.
  • 9李鹤,杨玲.《全民移动互联时代来临》,《人民日报》2014年6月12日.
  • 10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许绮玲、林志明译//瓦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许绮玲、林志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057—114页.

共引文献42

同被引文献9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